所謂的“兩會”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兩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期間中國立法和政治協商機構將確定來年中國發展的主要優先事項和指導方針。通常是在三月舉行兩會。當然,由於COVID-19大流行去年兩會被推遲了兩個多月。早在2020年春天疫情爆發之時,中國專家就指出:正是兩會才是衡量中國疫情狀況的最佳晴雨表,因為舉行兩會就意味著疫情已得到控制。今年兩會都按照往年的時間表舉行,這一事實再次表明,中國的COVID-19形勢總體良好。
未來五年計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保持金融穩定和應對金融風險。政府新的五年計劃正是為了追求這一目標,並將在總體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去年為了在六個方向(就業,金融部門,國際貿易,外國投資,國內投資,人口期望)保持穩定,並在六個領域(就業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市場主體的運作,糧食和能源安全)保持安全、產業和供應鏈的穩定,基層政府的正常運轉)採取了一定的激勵措施。結果預算赤字在數十年來首次增加到GDP的3.6%。中央政府已經批准1萬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以抗擊疫情。此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擴大到3.75萬億元。個人免稅收入最高限額提高到五千元。還降低了稅率,包括增值稅。
儘管這些措施並不十分嚴厲,而且中國還維持適度的貨幣政策——不像許多發達國家使利率接近於零並使本國的經濟充滿了流動性,但這些措施確實有一定的副作用。過去一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債務數量從250%增加到270%。因此現在已經採取了逐步取消激勵措施的方針。今年中國政府決定不發行特別債券來應對疫情後果。地方政府債券定額減少至3.65萬億元。預算赤字水平從3.6%降低到3.2%。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中國必須在2030年之前達到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頂峰。而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任務是將能耗降低13.5%。為此計劃在五年內將核電容量增加20吉瓦。考慮到即使最強大的核反應堆每個只能產生一千兆瓦,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在五年內至少啓動20座新核反應堆。此外,增加森林面積將有助於改善總體生態狀況。到2025年中國24.1%的領土應被森林覆蓋。目前的這一數字為23.2%。
由此可見,新的五年計劃與上一個五年計劃一樣,旨在解決中國最高層領導人曾經制定的三個最棘手、最緊迫的問題,即“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減少貧困,與環境污染作鬥爭。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黃衛平解釋說,由於情況已經改變,現在的任務有所不同。
黃衛平說:“我們可以看到,十三五規劃的最主要目標是收官之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以脫貧為核心的三大攻堅戰。可以說一系列的預期型和約束型指標都是為了服務於三大攻堅戰的。而根據十四五規劃的六大方向性目標來看,我們是要在小康的基礎上奔向富裕,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而這一過程最核心的內容是要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服務於未來高質量經濟發展的起步。”
他說:“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和已經發佈的規劃目標,我們未來的生產目的主要是服務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更深地融入世界經濟,推動多邊主義發展和多邊框架內的平等雙邊。我們當前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也是為了更高層次的開放。另外,去年中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又與歐盟達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從這些情況來看,儘管各國社會制度和世界觀各不相同,但這仍然是多元的世界。在人類共同發展方面,比如共同應對疫情、氣候等問題時,大家是命運共同體,還是有大的目標和共同發展的基礎。”
雙循環戰略實際上是為了應對近年來中國與某些國家特別是美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對抗而制定的。上屆美國政府對幾乎所有中國出口產品都加徵了關稅。此外包括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在內的數十家中國領先科技公司也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未經特殊許可,美國公司不能向中國列入黑名單的合作夥伴提供產品、技術、軟件等。例如,華為每年以超過10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美國組件,如今需要修改所有業務流程和供應鏈,因為公司缺少“被禁止”的美國組件就無法生產本公司的一些產品,這些組件主要是芯片、設備和軟件。
當然,從短期來看中國公司將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擺脫這種局面。首先,美國企業正在積極遊說美國政府,以引入對華產品出口的優惠措施。畢竟中國合作夥伴佔美國供應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此外,由於預計將要實施制裁,中國公司增加了對零部件的採購,倉庫庫存過多,因此舊庫存將持續一段時間。最後,一些中國公司正在購買二手設備來製造不受美國限制的芯片。
然而,從長遠來看中國政府十分清楚對他國技術依賴的危險。因此開發本國獨特技術和創新是新的五年計劃的另一個優先事項。實際上,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對技術進口替代問題感到擔憂——2015年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設定了目標,即在規定期限內滿足本國對關鍵原材料、技術和產品的70%的需求。是的,後來創建該計劃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擔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失去了長期的競爭優勢——廉價勞動力。因此,要維持增長就必須在全球價值鏈中向上移動。有趣的是,“中國製造-2025年”是特朗普政府與中國進行貿易和技術對抗的原因之一。但是華盛頓的行動恰恰讓中國領導人相信了自己所選擇的路線的正確性。現在技術中的進口替代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政治意義。根據該計劃,未來五年基礎研究的支出將佔所有研發支出的8%左右。同時今年所有研發的總支出將增長10%以上,並且該指標平均每年將增長7%。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到2025年中國將在研發上投入5800億美元。目前還沒有誰在研發上投入如此之多的資金,甚至美國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