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相秒也基本上同意這種觀點。陳相秒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最重要的目標是美國想在南海維持自己的地位,也是針對中國的"反介入"採取一種反制措施,以確保其在南海的自由行動。
陳相秒說:"關於美國是否打算採取更強硬的舉動,其實這個話題在美國國內已經說了有兩年之久了。自從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國內就一直有聲音覺得‘航行自由'已經無法遏制中國在南海的擴張。美國也確實是在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推行南海‘航行自由'的常態化。不需要經過總統的特報特批,而是通過年度計劃將南海巡航常態化。這次把中國的海上民兵和海警船隻都視為中國軍艦,其實是一種更為強硬的態度。美國一直認為中國海上民兵這一部分的管理是不明確的,一方面它是民事船隻,但是另一方面,美國認為這些船隻是帶有准軍事色彩的武裝力量。而中國與美國在南海的博弈鬥爭,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民兵來實現對美國航行自由的限制,美國軍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附近是通過漁船來及時發現的,同時我國的漁船也會進行一些干擾,所以美國認為這些船隻是在配合軍方進行軍事活動。"
"其實海上民兵是民事力量,只是在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它遺留了一部分動員性的特徵,即在緊急情況下它可以受軍方統一的調配。一般情況下,它就是民事船隻,所以美國很難判斷它甚麼時候是民事船隻。而美國這次這麼強硬的表態,實際是在向中國和國際社會釋放一個信號,之後如果在南海遇見這類民事船隻,美國會以這些船隻是否配合軍方的行動,是否帶有軍事色彩來進行判斷。軍艦是不可能對民事船隻採取措施,這是違反國際法的,會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的。此次說明之後,美國可能會在實際行動中有更多的操作。"
"第二點,我們應該和美國進行探討,未來中美的軍事力量和民事力量在南海相遇時,危急情況應該如何去管控。軍艦之間有一個《海上意外相遇安全行為規則》,但是海警、海上民兵和軍艦之間是沒有的,所以一旦我們的民兵船受到威脅,美國採取一些措施,這必然會上升到更激烈的對抗。所以在部門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建立安全行為規則、事後危機的處理機制是很重要的。"
"目前中美軍隊之間是有一個溝通熱線的,但是海警和民兵跟美國軍方之間是沒有溝通機制,所以信息如何處理才能防止海上偶發事件的誤判是非常值得進行探討的問題,應該形成一個共識,關於如何進行信息通報,以避免誤判。"
"此外,同時還要加強對南海海警和漁船行為的規範和約束。因為漁船的行為是經濟行為,有自由和流動性,從某種層面上來看是不受政府嚴格管制的,但是它很有可能因為在某個領域的生產作業引起美國的誤判,從而產生衝突,所以對海警和漁船的行為在合理範圍內的約束,無論是海上生產作業、維權執法,還是海上漁業生產的規範,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因為中美之間一旦在南海發生大規模衝突,後果是不可估量的,而往往大的軍事力量的對抗和衝突就是從小的經濟事件開始的,所以為了遏制住這個風險,有必要進行行為規範。"
正如北京大學的專家們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那樣,"中美海上戰略競爭日益凸顯,南海已成為雙方海上戰略角逐的前沿"。在這些條件下,要求每一方表現出最大程度的克制,使南海地區不會變成一個熱的衝突區。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社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