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相秒認為,這些行動使局部衝突的風險增加。他說:
"風險有幾個方面。美國自身增大自由度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提升美國在南海自由行動的頻率和強度,從奧巴馬之前到特朗普時期,已經開展了12次巡航。2016年到2019年,基本是每兩三個月一次,整個奧巴馬時期開展了5次左右,這樣一對比就可以發現頻率提升了,同時強度上也有提升,針對的範圍也更廣了。另外,我們能看到,強度提升能帶來甚麼影響。第一,直接使得南海形勢,特別是安全局勢惡化升溫,中美在南海地區的偶發性事故的風險增加了。因為只要在南海開展行動,必然會跟中國相遇,中美一旦相遇,風險就大大提升了,相遇的概率提升了,爆發風險的概率也就提升了,海上誤操作、採礦或是雙方誤判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雙方發生衝突。第二,中方試圖將南海進一步降溫,但美國的介入從另外一個層面推動南海升溫,同時也給中國和東盟的《南海行為準則》、南海局勢向好的穩定趨勢增加挑戰。第三,美國在更多地鼓勵盟友和夥伴國參與到南海行動中來,包括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和法國,這也加劇了南海地緣政治鬥爭的複雜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會增加中美之間發生戰略誤判的可能,加深雙方戰略互疑,戰略誤判可能導致局部衝突。"
看來,美國軍事行動加劇與此有關。據陳相秒評估,最近一些年里,在美國扮演主要角色背景下,域外"玩家"軍事行動的協調性在增加。他說:
"這其中美國的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少不了的。不管是日本、澳大利亞,還是韓國、法國、英國,這些美國的盟友或軍事同盟在南海的行動必然會受到美國的影響。譬如澳大利亞和日本、韓國,作為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盟友、軍事同盟,一起在南海開展聯合航行行動。特別是日本,日本既有自己的考量,也受美國因素推動,所以從2017年到2018年,日本在南海也開始常態化、機制化的巡海和軍事活動。2018年,澳大利亞也派遣多艘軍艦到南海,開展相應行動,不過沒有進入中方控制島礁海域。今年英國也會和美國在南海開展聯合軍演。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國家在南海的行動或多或少與美國有關,要麼與美國直接聯合在一起,要麼受美國背後施壓,一些國家也有自己的考量,幾方面一起推動這些國家參與南海衝突。"
美國在海上、空中和爭議區加強巡邏,吸引盟國參與其中,試圖將衝突引入尖銳階段,給中國與東盟國家落實穩定南海局勢共識添亂。從這點看,本地區國家在中國參與下,鞏固合作是完全符合邏輯的,也有助於增加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