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國媒體發佈《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以及青年消費十大趨勢。其中第一大消費趨勢是:“智性腦” 熱衷比價、愛買平替、務實基礎上求新求變。
調查顯示,41.04%的受訪年輕人在購物時經常有比價行為,19.29%的受訪年輕人買任何商品都會進行比價,他們頻繁“穿梭”於各大電商平台與實體店之間,挑選性價比最優的商品。僅5.81%的受訪者從不比價,直接購買所需商品。
與此同時,調查也發現,在購物時,年輕人並非總是選擇某類商品的最低價,38.88%受訪者表示,有時會選擇價格較低的商品,但質量、品牌等其他因素對消費決策同樣重要。
年輕人越來越看重“性價比”,這一趨勢在社交平台上也有所體現。在“小紅書”上,與“平價替代”相關的筆記超過14萬,“平替”這一關鍵詞的瀏覽量突破11.8億。除此之外,在另一個年輕人聚集的平台“豆瓣”上,“平價替代小組”已聚集超過22萬組員,他們在其中分享彩妝護膚、衣服鞋包、吃喝玩樂、生活日用等各類物品的平價替代。
有趣的是,年輕人還創造出一個流行句式,“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在抖音上,他們分享“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國貨更有性價比”“不是巴黎去不起,而是哈爾濱更有更加比”等等視頻,這些視頻累計獲得上億次的播放。
魏女士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90後”。近年來,她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轉向追求高性價比。她告訴衛星通訊社,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更多是因為經濟條件的變化,也與高性價比國貨的發展密切相關。
她說:“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逐漸背上了房貸、車貸,之前沒有這些壓力時花錢比較自由,現在有了這些負擔之後就變得比較謹慎了。此外,之前奢侈品或者一些高端品牌的宣傳力度很大,大家的消費風氣就是買那些商品,現在大環境變了,大家的消費方向也變得不太一樣。而且,我們國家推出了很多性價比高的國貨,大家覺得這些產品很不錯,所以消費也變得更加追求質量而非品牌。”
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分析指出,宏觀經濟的減速、消費理念的成熟以及方便獲得的價格信息,共同促使了人們的消費更趨於追求高性價比。
他說:“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疫情後的經濟復蘇速度比預期慢,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是長期趨勢。中國經濟從過去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是大環境的變化。經濟增長放緩後,人們掙錢的速度不像以前那麼快,整體的就業形勢也不如過去理想。就業問題使得人們消費時更加謹慎,更會貨比三家,看重性價比。其次,多年來頻繁的購物節,如‘雙11’‘618’,讓人們對各種促銷方式感到疲勞,他們開始通過追求高性價比決定消費方向,這是一種消費成熟的表現。最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獲取價格信息變得非常容易,人們可以輕鬆找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家,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生活在上海的“95後”年輕人李婷認為,“智性消費”的流行是一個好現象,是回歸理性消費的過程,她非常支持這種轉變。
她說:“應該更理智地對待花錢這件事。追求超出自己消費範圍的物品會加重經濟負擔,在收入減少時經濟壓力也會變大,還會使得人們過多地把精力放在追求外物而不是內心世界、精神世界的發展。總體而言,在不影響使用體驗的情況下,年輕人更關注商品的實際使用感受,而不是品牌的光環,更懂得節省開支、選擇經濟實惠的商品,這逐漸擺脫消費主義的表現。”
受到消費者消費觀念轉變的影響,去年11月,主打低價的電商平台拼多多美股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巴巴,一度成為美股市值最大中概股。今年5月,拼多多的市值再度超越阿里巴巴。伴隨著拼多多的快速增長,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批發交易平台“1688”也開始逐漸走紅,爭搶低價消費市場。
談及商家應該如何應對年輕人消費觀念逐漸轉向"實用主義",李凱認為,“理性消費”的趨勢或將長期存在,他強調,這並不會帶來過多的負面影響,反而會對企業的發展、創新產生正面的推動作用。
他說:“儘管消費者手裡有錢消費,但他們更傾向於理性消費,這種轉變促使企業推出有價值且價格合理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人們現在更精打細算,企業也需要跟上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