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指出,蘇聯解體後,北約一直在向東擴張,北約“在眾所周知的防線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裡外進行防禦”。
他還說:
“他們決定,我們現在將在這裡防禦。北約宣稱,現在要負責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就是說北約下一道防線可能會設在南海,對此我一點也不懷疑”。
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北約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傾向非常明顯,值得注意是,北約國家事實上正在這一地區進行軍事力量的常態化部署。 他說:
“一方面,英國兩艘驅逐艦將在亞太地區維持部署,德國也相應地表達了類似的意願,即要在印太地區讓自己的軍事力量長期存在。而這些軍事力量雖然都不是以南海周邊國家作為軍事基地,但是它針對的仍是南海、台海這些較為緊張的地區。另一方面,美英澳的AUKUS(奧庫斯)機制表明它們已經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向亞太地區延伸軍事力量的條約同盟。此外,德國、英國都在跟亞太區域內的國家建立雙邊的軍事安全合作機制,試圖通過這一抓手進入到該地區。比如,德國跟日本實際上簽訂了類似於軍事保護的協定,即信息共享,這些都表明北約國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突破都在往前推進。”
專家陳相秒錶示,北約目前仍是以美國為主導,美國的戰略重心在哪兒,北約的重心就在哪兒。美西方對中國影響力上升出現擔憂,因此將戰略重心向更靠近中國的周邊地區進行轉移,試圖圍堵中國。
陳相秒分析稱:
“亞太地區無疑是全球地緣政治的中心,目前北約也慢慢地將重點轉移到了這一地區,美國在背後的推動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北約其他成員國的戰略轉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雖然說除了美國之外,中國跟北約國家在戰略上沒有太強烈的競爭關係,但從目前來看,它們是把中國作為一個類似於意識形態的敵對方加以對待。這樣就會導致它們認為中國在整個亞太地區影響力的擴張會影響到這些國家自身的利益,包括可能透過‘一帶一路’將影響力延伸到歐洲,引發了遏制中國的訴求。”
陳相秒強調,北約將注意力轉向亞太會導致該地區多邊安全合作走向退步,政治安全一體化走回頭路。
他說:
“亞太地區會變成北約來了‘切一塊兒’,美國來了‘切一塊兒’,其他的國家再‘切一塊兒’,該地區就會變得碎片化。北約此舉可能會削弱東盟在地區的中心作用,北約的‘海上東擴’也會導致它跟中國之間面對面的較量會增加,這也就意味著地區的安全形勢會毋庸質疑地受到衝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今年6月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北約應該立即停止針對中方的無端指責和挑釁言論,放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放棄迷信軍事武力、謀求絕對安全的錯誤做法,放棄搞亂歐洲、搞亂亞太的危險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