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724/1060571740.html
“Gap Year”在中國受關注:它的實現面臨哪些挑戰?
“Gap Year”在中國受關注:它的實現面臨哪些挑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近一年來,“Gap Year”(間隔年)的概念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發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進而衍生出“Gap... 2024年7月24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4-07-24T19:11+0800
2024-07-24T19:11+0800
2024-07-24T19:11+0800
中國
社會
年輕人
評論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857/63/1028576317_0:29:2961:1695_1920x0_80_0_0_704bdef5fed04b1a54a8b265ffb1eb84.jpg
“Gap Year”通常指的是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或工作之前,花費一段時間進行休息和探索,通常為期一年或更短時間,包括旅行、志願者活動、實習或培養新興趣。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旨在幫助年輕人通過不同的生活體驗更好地瞭解社會和自我。儘管“間隔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尚未廣泛流行,但這一概念正在逐漸引起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討論。最近,許多年輕人開始將抽出一天時間進行放鬆稱作“Gap Day”(間隔日)。“Gap day是成年人的一次短逃離”和“六一是成年人的Gap day”等話題曾登上微博熱搜。一些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如何將某一天變成一周中的“Gap Day”,以使工作周感覺“縮短”。他們的建議包括在週三為自己安排看電影等娛樂活動。這些分享使得“Gap”概念越來越流行,甚至衍生出“Gap time”(間隔時間)的說法,即在一天中抽出短暫的時間來休息和調整。關於“間隔年”的優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告訴衛星通訊社,它有助於學生從學校生活順利過渡到社會生活,是一個很好的緩衝期。一位生活在上海的“95後”上班族李彤表示,“間隔年”對於已經工作的人來說也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她說:“擁有這樣一段空閒時間對學業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它能讓人們從固定的生活節奏中抽身出來,冷靜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而不是簡單地跟隨大眾的選擇,從事一些可能根本不適合自己的事情。”儘管“間隔年”有諸多優勢,但它的實踐依舊面臨許多挑戰。生活在深圳的年輕人李華認為,雖然在大城市讀書期間進行“間隔年”已經相對比較常見,但如果畢業後直接休息一段時間,則可能在未來就業時面臨較大的問題。最大的壓力是這種選擇會讓學生失去應屆生身份,從而影響就業。此外,經濟壓力也使得年輕人在追求“間隔年”時面臨阻礙。李華說,沒有收入的“間隔年”會增加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特別是涉及長期旅行或培養愛好時,這種經濟壓力尤為顯著。與此同時,受訪的年輕人都表示,傳統觀念對“間隔年”的排斥帶來的壓力也是Gap Year難以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受訪者李彤提到,在中國等東亞社會普遍存在“到甚麼年紀做甚麼事”的觀念,因此當要打破傳統時,無形的社會壓力會非常大。雖然“間隔年”這一概念在普及過程中面臨著傳統習慣以及就業和經濟壓力等挑戰,但專家認為,“間隔年”的理念未來有望在中國獲得更多的發展和認可。郭萬超說:“Gap year的優勢顯而易見,現在在中國也有一些年輕人有一定的能力來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比如,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選擇去小城市生活或者旅居一段時間。如果未來就業壓力不那麼大,或者很多人不想留在大城市,Gap year 現象可能會更普遍。”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722/1060531100.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718/1060483509.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705/1060263573.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857/63/1028576317_157:0:2886:2047_1920x0_80_0_0_f02395e4d5b9f50b15cdc546cdd396b8.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中國, 社會, 年輕人, 評論
“Gap Year”在中國受關注:它的實現面臨哪些挑戰?
評論
近一年來,“Gap Year”(間隔年)的概念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發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進而衍生出“Gap Day”(間隔日)的說法,即抽出一天進行放鬆或其他活動。中國年輕人和專家告訴衛星通訊社,這一概念的興起體現了年輕人對工作和生活的新期待,但由於就業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對大多數人而言或許難以實現,不過,未來有望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Gap Year”通常指的是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或工作之前,花費一段時間進行休息和探索,通常為期一年或更短時間,包括旅行、志願者活動、實習或培養新興趣。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旨在幫助年輕人通過不同的生活體驗更好地瞭解社會和自我。
儘管“間隔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尚未廣泛流行,但這一概念正在逐漸引起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討論。最近,許多年輕人開始將抽出一天時間進行放鬆稱作“Gap Day”(間隔日)。“Gap day是成年人的一次短逃離”和“六一是成年人的Gap day”等話題曾登上微博熱搜。
一些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如何將某一天變成一周中的“Gap Day”,以使工作周感覺“縮短”。他們的建議包括在週三為自己安排看電影等娛樂活動。這些分享使得“Gap”概念越來越流行,甚至衍生出“Gap time”(間隔時間)的說法,即在一天中抽出短暫的時間來休息和調整。
關於“間隔年”的優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告訴衛星通訊社,它有助於學生從學校生活順利過渡到社會生活,是一個很好的緩衝期。
他說:“Gap year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自我調整的時期,有助於更好地認識社會和自己,包括學到的知識、社會需求和個人興趣,從而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95後”上班族李彤表示,“間隔年”對於已經工作的人來說也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她說:“擁有這樣一段空閒時間對學業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它能讓人們從固定的生活節奏中抽身出來,冷靜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而不是簡單地跟隨大眾的選擇,從事一些可能根本不適合自己的事情。”
儘管“間隔年”有諸多優勢,但它的實踐依舊面臨許多挑戰。生活在深圳的年輕人李華認為,雖然在大城市讀書期間進行“間隔年”已經相對比較常見,但如果畢業後直接休息一段時間,則可能在未來就業時面臨較大的問題。最大的壓力是這種選擇會讓學生失去應屆生身份,從而影響就業。
他說:“用應屆生身份找工作可能是學生畢業後最容易找到工作的機會,放棄這個身份去Gap Year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此外,一些地方的人才引進和落戶政策也對應屆生身份有特定要求。有些公司在招聘時對畢業後選擇Gap Year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偏見,會擔心他們在入職後的穩定性問題。而且,普遍存在的年齡焦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就業市場中存在的‘35歲紅線’進一步限制了年輕人選擇Gap Year的可能。”
此外,經濟壓力也使得年輕人在追求“間隔年”時面臨阻礙。李華說,沒有收入的“間隔年”會增加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特別是涉及長期旅行或培養愛好時,這種經濟壓力尤為顯著。
與此同時,受訪的年輕人都表示,傳統觀念對“間隔年”的排斥帶來的壓力也是Gap Year難以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受訪者李彤提到,在中國等東亞社會普遍存在“到甚麼年紀做甚麼事”的觀念,因此當要打破傳統時,無形的社會壓力會非常大。
她說:“首先,父母會很焦慮,因為他們會面臨來自自己社會圈層的壓力,需要向別人解釋為甚麼孩子不上學也不工作。而且,如果長時間待在家裡,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會和父母起矛盾。所以,雖然Gap Year是個很好的想法,但實現起來確實非常困難。”
雖然“間隔年”這一概念在普及過程中面臨著傳統習慣以及就業和經濟壓力等挑戰,但專家認為,“間隔年”的理念未來有望在中國獲得更多的發展和認可。
郭萬超說:“Gap year的優勢顯而易見,現在在中國也有一些年輕人有一定的能力來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比如,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選擇去小城市生活或者旅居一段時間。如果未來就業壓力不那麼大,或者很多人不想留在大城市,Gap year 現象可能會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