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為對衝“一帶一路”將付出3000億歐元

© AP Photo / Jean-Francois Badias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3.12.2021
關注
據歐洲委員會新聞中心通報,歐盟將在2027年前為“全球門戶”基礎設施倡議投資3000億歐元。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按計劃,將向一系列領域投資。儘管形式上並未說明,此倡議是為了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但早前歐洲官員並不隱瞞這一目標。
Офисы Евросоюза в Брюссел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2.11.2021
歐盟撥出400億歐元,與中國“一帶一路”競爭
3000億歐元投資將來自不同渠道。根據歐洲委員會“全球門戶”發展倡議,1350億歐元將由歐洲可持續發展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以保證金的方式提供。另外的180億歐元,將從歐盟其它項目經費中撥出。剩下的約1450億歐元,將來自歐洲各銀行和發展機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出,歐洲“全球門戶”倡議,計劃向各領域投資,其中包括數字技術、氣候、能源、交通、健康、教育和科研。歐盟期待,借助於這些投資,可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
該項目是全球性的,並不局限於歐洲國家。融資機制不僅有歐盟中央機構,也有歐盟個別國家。此外,“全球門戶”還要從商業機構獲得資金。今年年中G7峰會後,推出了“全球門戶”倡議。當時,根據G7峰會結果,還宣佈啓動美國的“重建更好世界”的倡議。目前,此倡議細節不詳。
表面看,在歐盟委員會提出的發展“全球門戶”倡議項目中,並未指出是為了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倡議。但歐盟委員會文件指出,“全球門戶”為發展基礎設施提供正面的選項,顯示民主價值觀為全世界人們的可確定性、公平性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提供保障。也就是說,“全球門戶”隱藏著強大的意識形態背景。
顯然,此項目的主要任務,在於強化歐洲國家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此前中國駐歐盟大使張明指出,任何將基礎設施項目變成地緣政治工具的企圖,都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同時將給自身利益造成損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強調,對中國來說,歐洲的倡議不會造成大問題。相反,發達國家應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拋棄政治分歧,搞合作。
他說:“總體來看,發達國家參與到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是好事,但是大家需要良性互動。然而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將中國視為地緣政治對手,所以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面臨很多挑戰。當然,我個人認為也無需太過擔心。眾所周知,當前是合作共贏的時代,歐盟已經有部分國家參與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中,另外還有些國家雖然沒有簽署合作文件,但是其企業也進入了中國市場。應該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已經產生了很多合作共贏的成功案例。至於歐盟的基建計劃會如何發展,恐怕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Президент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миссии Урсула фон дер Ляйен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7.09.2021
歐盟推出“全球門戶”,對衝中國“一帶一路”
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已向發展中國家投入很多基礎設施項目。僅在去年,為138個參與國投入了470億美元。總體上,“一帶一路”將投入數千億美元。但解決發展問題,這些資金還遠遠不夠。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發展中國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每年缺口2.5萬億美元投資,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從這點看,一個、兩個或數十個“一帶一路”,能夠為發展中國家提高生活水平及穩定其經濟局勢帶來更多的益處。試圖用一種倡議代替另一個倡議,是有害的做法。專家王志民指出,某些政治家應聽取需要資金國家的想法。
他說:“實際上基建計劃方案的多樣性並非壞事,只是彼此間不應該是替代關係。而且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8年多來成效顯著,得到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肯定。我們可以看到,不久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尼日利亞時抨擊中國‘一帶一路’所謂的債務陷阱問題,當時就遭到了尼日利亞外長的反駁,表示中國的投資對尼日利亞經濟的發展頗有助益。所以我認為各國間的方案是可以互補的,因為各有優勢,但是若要誰替代誰,則又走向了對立的局面,這種冷戰思維是難以獲得成功的。”
歐盟計劃本預算年在促進發展“全球門戶”倡議框架下,大大增加投資,建設交通物流系統。其預算是795億歐元。專家王志民指出,歐盟成員國有27個,經濟和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不一。歐洲國家本身可能需要大量資金來解決自己的基礎設施問題。因此,好的情況下,全球倡議資金撥付將採取剩餘原則。王志民強調,歐洲自從發生債務危機,布魯塞爾越來越感覺資金不足。
很難說,到2027年能否募集到3000億歐元。即使能夠實現,也解決不了所有全球基礎設施問題。僅亞投行,已為基礎設施項目投入了數千億美元。據各方評估,為構建現代化的、安全的基礎設施,到2035年,各國約需40萬億美元。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