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認為,中國正致力於躋身世界領袖中來,而西方應當盡可能同中國合作。中國堅持自己的地區性利益的決心比幾年前更堅定。專家們認為,這些行動標誌著鄧小平35年前宣佈的改革政策的終結。該政策中直到不久前還包括足夠謹慎外交政策在內的那些基本元素,被習近平一個接著一個地排除掉。在南海的強硬擴張只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除此之外,中國還提出了“偉大絲綢之路”項目,將打造覆蓋亞洲的全球性基礎設施網。它還主張成立新的國際性組織,並要求在其中佔據領導地位。這種外交政策還伴有中國經濟的基礎性改革。中國計劃到2049年成為工業超級大國,不再是世界組裝車間,而是創新、盈利和高效的中心。但這都是未來數十年的事。現在有一點很清楚:中國仍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種進程將對歐洲和整個西方有何意義?向中國施壓還是試圖加以遏制,未必明智。而是應當盡可能繼續努力同中國合作,吸引它參與各種國際政治和經濟項目中來,德國之聲的文章最後寫道。
印度《The Hindu》報的文章作者認為,應當更靈活、更敏銳地對待中國。同中國打交道,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必須把握好其中的信號和細節,因為它們經常要比文件中的聲明更加準確,暗示關係會朝哪一方向發展。所以,在莫迪同中國領導人會談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有關“印中兩國鞏固雙邊關係是時代的要求”以及“印中關係將在21世紀的亞洲和世界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話語,說明不了多大問題。中國人沒有就是否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申請給出任何信號。在尖銳的邊界問題上也沒有軟化立場的跡象,除了有義務維護邊境和平與穩定、期待最終解決等表態外。與此同時,中國繼續介入一系列關乎印度切身利益的事件。中國同自己進入南亞的渠道——巴基斯坦一道,現在正致力於填充阿富汗出現的真空。穿越喀什米爾被佔領土、鏈接中國西部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是對印度主權和安全的公然侵犯。它的可能後果要比那些印中邊界爭端引起的後果要嚴重得多,印度《The Hindu》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