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MERICS資料,投資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有物業服務、交通、基礎設施、工業機械製造、設備、能源、企業、消費商品和服務領域。2016年,這些領域資本流增速與2013-2015年期間相較同比增長15%以上。
- 中國資本流入主流國家
MERICS指出,中國2016年的全球直接對外投資近220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佔9.5%。該中心專家認為,中國資本對外輸出不僅讓北京的夥伴感到憂慮,同時,資本外流也讓中國政府自身感到緊張。也許,這是中國最近幾個月採取限制措施對資本外輸緊急"剎車"的原因之一。
南部歐洲國家2016年在中國FDI中位居第三,大約佔10%。與2015年位居第二相比,受資率有所退縮,當時,這一地區所佔比率超過40%。有意思的是,2013-2014年期間也同樣佔第二位。
俄羅斯股市和管理研究所專家米哈伊爾·彼里亞耶夫認為,總體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
他說:"哪些國家位居第一‘軍團',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中國投資湧向那些經濟體更大也更有前景的國家。也就是說,投向中國人想扎下根的歐洲大國和地區。英國就是其中的大國。儘管這個國家目前出於‘自游泳'狀態,但它還不想與 歐洲斷絕關係。北歐是相當富裕且有前景的地區,雖然該地區沒有很大的經濟影響力,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對中國也是相當有吸引力的。這些國家,在做出政治決策方面,具有相當的重量。而且,這裡投資氣候良好,經濟局勢穩定,商界的感覺也比較清靜。南歐國家,顯然有些‘偏'。該地區風險更高,但風險高同時也伴隨著潛在的高利潤。再有,中國在其政策和外交方面,政治要素和政治論據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如何,也不能對南歐置之不理。目前,該地區情況複雜,但這不意味著,明天也將如此。我們看到的是,西班牙的增速表現良好。不排除,意大利也將克服困境。希臘問題要更多些,但要明白,這裡是相當不錯的平台。在這方面,政治因素決定了中國的興趣點。中國相當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攜手並進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中國收購聲音很大
中國商界在英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具"進攻性"。比如中投集團在希斯羅機場佔10的股份。中方在泰晤士水務公司佔股情況也差不多。北京建工集團借助於和曼徹斯特機場集團建合資企業,而獲得英國首座曼徹斯特"機場城市"建設參與權。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正在斯旺西海灣建潮汐電站。
與此同時,中國商界還在進行大規模形象收購,將歐洲一些知名品牌部分或全部納入麾下。其中包括,PizzaExpress公司、Travelfusion網絡項目、Emerald Automotive電動車廠和Manganese Bronze公司已被完全收購。而頻臨破產的倫敦傳奇出租車公司已經變成控股沃爾沃品牌的吉利汽車集團的子公司。目前,中國企業還在進行的收購項目有:控股英國大型百貨公司House of Frazer、早冷餐生產商Weetabix和頂級遊艇廠家Sunseeker Yachts。
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獲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兩座碼頭的35年建設和管理特許權;三峽集團收購葡萄牙第五大電力公司;中國國家電網獲得葡萄牙REN運營商25%股份;目前,中國公司擁有意大利五家大公司各2%的股權:Eni 和Enel、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意大利電信和普瑞司曼電纜公司。再有,中國國家電網集團還收購了CDP Reti35%股份。這家公司主要負責意大利的電力和天然氣供應業務。另外,中國一家企業還成為著名帆船廠Ferretti的聯合持有者。
再有,中國海航集團還購買了世界上最大的機場貨物地面服務企業瑞士的Swissport公司。在此行列的還有,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 Holdings。 據悉,法國旅遊度假網絡Club Med也變成中國公司的"獵物"。此項目的實際持有方是中國大型私營投資集團復星公司。
其結果是,中國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股本持有者。2016年,歐洲在中國海外並購市場佔據首位,將美國擠在身後。俄羅斯基金市場分析師德米特里·特拉塔斯認為,原因在於,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提高了門檻。
他說:"我覺得,美國政府和管理機構開始對中國設阻。中美經貿關係一直緊張。表面看是夥伴,但實際上,美國會經常指責中國搞傾銷,支持國企,商品價格不公。而中國則指責美國為其公司人為創造優勢條件。中國目前有很多游資,而美國則債台高築。中國公司正在市場上積極擴張。那些有能力給中國使絆子的,還在做抵抗。而那些無力者,或者對此不在意的國家,其公司正被中國資本吞併。我理解的是,中國公司有著不成文的定律:只要有賣,就到處去收購。也就是說,要鞏固在非洲、美國和歐洲市場上的地位。我認為,歐洲的引資條件要比美國好。因此,中國資本湧入歐洲。也許,歐盟領導人並不像美國那樣對此進程特別關注。當然,歐盟也對中國施壓,比如‘鋼鐵大戰'。但在並購和商品進入其市場的准入條件並不嚴苛。這一點是重要的。"
去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收購國外股本方面首次名列前茅。據2016年中期數據,中國公司向國外投資了206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2%。而美國公司在國外的並購額為1791億美元。這是彭博社援引的數據。
-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原因在哪裡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室研究員張寧認為,人民幣貶值,對海外收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他說:"中國2015年-2016年的對外投資額的確快速、猛烈增長,而且不僅是對歐洲的投資,對美國的對外投資增長也很快。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匯率波動的因素。當時人民幣貶值走勢較明顯,尤其是2015年8月11日人民匯率的大幅下跌。很多中資企業正是看到了這樣的趨勢,著手開展對外投資,這其中存在博取匯率差的行為和操作。人民幣升值時,例如2005年的匯率改革,很多熱錢進入中國,我們當時是要防止國際熱錢在中國套利。但是去年和前年的情況發生了反轉--人民幣貶值,中資企業就將人民幣匯出,待人民比貶值到一定程度,國外的投資有收益時再匯回,從中博取匯率差。
其次,隨著國內‘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深入,很多傳統行業的利潤空間很小。在此過程中,很多民營企業都要去產能,保留產能的一般是國有企業。國內企業在銀行業的投資也受到擠壓,導致國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中資企業都選擇去國外投資。此外,去國外投資也是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優化資產配置的一種需求。"
2016年,中國並購量最多的地區是歐洲。在此期間,中方共收購了309家企業、或者收購了一些公司的部分股份。其結果是,有中資參與的並購額超過了858億美元。中企在北美的類似交易額為600億美元。在亞太地區的並購額為500億美元。
- 德國成為最有吸引力的國家。
其實,一年前中國將歐洲定位在並購首選區。據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 McKenzie)資料,2015年,中國在歐洲並購市場創下了記錄,增長了27%,達230億美元。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Young)則認為,中企投資額高達301億美元。不管怎樣,2016年,中國在歐洲並購額要比前四年的總額還要多。
2016年,中國公司在德國也是創下了記錄。據安永資料,中國資本收購了68家企業,這要比2015年多出了29家。從德國國家利益出發,最為轟動和最為敏感的交易是收購奧格斯堡工業機器人Kuka廠家,總額為47億美元。另兩項交易是10億美元並購慕尼黑的KraussMaffei廠和格平根市的垃圾燃燒裝備廠EEW。
2016年,德國在中國海外企業並購清單中首次領銜。位居第二的是英國,有47項收購。第三和第四分別是法國和意大利,各有34家企業。而在2007年,中國在整個歐洲僅收購了51家公司。
從中企在歐洲的投資額看,瑞士超過了所有國家。原因在於,中國化工集團投入458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Syngenta)。而德國居第二位,總額為126億美元。英國佔第三位,總額是96億美元。
中國資本在此市場上不同國家的活躍程度也在發生變化。2015年,領銜清單的是意大利,額度為78億美元。之後是法國、英國和荷蘭,額度分別為35億美元、33億美元和24億美元。而德國僅位居第三位,額度為13億美元。
- 中國想降速嗎?
中國2016年湧入歐洲並購市場並非偶然。這是中國一直堅守並落實的計劃。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 弗拉基斯拉夫·別洛夫這樣認為。
他說:"我認為,2016年是中國此前準備的海外並購戰略執行峰值年。總體看,是計劃完成年。也就是說,2016年收購了58家企業。可以期待,今年要少很多。德國指責中國在此進程方面過於單向。中國收購了很多德國公司,但卻為德國企業設置了很多障礙。2016年年末,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率團訪華,其目的就是為瞭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歐洲正對戰略公司和投資制定嚴格管理機制。因此,我覺得,中國將降速。今年所收購的公司數量要少很多。"
俄專家弗拉基斯拉夫·別洛夫所強調的中德矛盾,也可以通過MERICS的資料來描述。2015年,德國資本在華轉賬額為30億美元,中國資本在德國的額度是10億美元。而在下一年度,德國資本在華增長到了35億美元,直接投資為110億美元。2000年到2015年,德國直接投資一直高於中國對德國的直接投資。
德國政府在此前"勸告"中國商界未果情況下開始展示"牙齒"。中國美的集團在收購德國機器人行業巨頭Kuka時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柏林希望,這家機器人生產商,如果不是被德國企業、起碼也應該是被歐洲公司並購。但歐洲似乎並沒有聽到這樣的呼籲。其結果是,中國資本還是順利地並購了Kuka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