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的價值觀和對其它文化的尊重,是中俄新時期合作的基礎

週三,俄中友好協會在莫斯科舉辦“中國與俄羅斯:生命價值觀的契合”論壇。外交官、文化和宗教活動家以及學界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就與會者們得出的 結論做了總結。
Sputnik
俄中友好協會成立於1957年,幾十年時間里,一直在積極推動中俄人文、文化和經濟交流。協會成員從思想層面上去理解中俄之間的合作。俄中友好協會組織的本次生命價值觀論壇,正是為瞭解決此項任務。
論壇主持人、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俄聯邦外交部特別代表基里爾·巴爾斯基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道:“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大概是首次在俄中友好協會框架下討論我們文明中那些可以構成俄中對話基礎的內容。我們積累了很多不同的觀念、價值觀、態度和傳統,這些可能具有明顯的文化、民族色彩,但基本上是共同的。”
發言者的報告內容涉及廣泛,既涉及現代跨文化交流的問題,也涉及作為其基礎的基本精神和道德範疇。
基於中俄道德觀的家庭和傳統
俄羅斯和中國都反對西方強加的現代化和新文化規範形式。在與會者看來,這種抵制不僅在於堅持政治獨立,或者像中國那樣堅持特色經濟發展道路,而且在於拒絕新的價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由西方作為普遍和強制性的東西推廣到世界各國。與會者們稱,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和中國因對傳統價值觀的珍視態度而走到一起。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納斯塔西婭·貝爾日克納通過對“孝”概念的分析及其在《孝經》中的解釋,論證了中國家庭關係的文化和國家形成特點。例如,在她看來,中國社會的傳統模式是將家庭內部的關係輻射到其他形式的社會關係和整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現代社會和國家結構。正如基里爾·巴爾斯基指出的那樣,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中國文化中,西方所推崇的個人主義都不是一種社會認可的文化規範,而傳統的家庭制度,儘管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現代化後果,但在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的文化自覺中仍具重大意義:
巴爾斯基說:“我們(俄羅斯)與西方文化的潛意識分離是從何開始的? 我的印象是,世紀之交時,我們與歐美同行非常積極地溝通和交流,那種感覺是從家庭制度受到衝擊開始的。”
俄中關係起源中的精神交流
莫斯科牧首區對外關係部員工修士司祭基里爾·佩雷古丁,成為俄中友好協會活動的主講人之一,他的演講致力於分析俄羅斯和中國的道德價值觀,以及中文概念“面子”與俄語“榮譽”的比較。對於外行人來說,俄羅斯東正教會代表參加世俗活動似乎有些出乎意料。然而,自從18 世紀初東正教北京傳道團成立以來,正是在俄羅斯東正教的懷抱中,開始了對中國的系統科學研究,而第一代傑出的俄國漢學家都是俄羅斯東正教神甫。基里爾·佩雷古丁神父的例子表明,現代俄羅斯東正教會保留了其光榮的百年漢學傳統。
幾百年傳統的中國學:俄羅斯如何研究偉大鄰國
基里爾神父分享了在莫斯科華人宗主教教會與華人信徒交流的經歷,強調必須深入學習和理解中國文化及其在精神關懷和教區工作中的交際特點。
俄羅斯東正教會仍然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20 世紀初在莫斯科創建了一個教區,現在位於聖尼古拉教堂,在精神上關心東正教受洗的中國人。據巴爾斯基介紹,現在教堂里有一個文化中心,組織宗教和世俗活動。
中俄應發展人民之間的友誼
巴爾斯基認為,在人生和精神價值體系中,無論是俄羅斯人還是中國人都把友誼放得很高。儘管概念起源不同(在古俄語和其他印歐語言中,“朋友”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戰友”),但兩國人民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是一樣的。

他說:“我覺得,今天的討論表明,基本上所有參加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生命價值觀契合題目演講的人都認為,我們世界觀中最為重要的價值觀和道德基礎之一是友誼。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對此現象的現代理解,我覺得沒甚麼大的差別。我想,我們同行們在此方面是一致的。不管是我們還是中國人,都高度評價友誼,在我們的價值取向排列中,友誼的排序非常高。”

他補充道:“我們現在與中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是一種基於相互信任和國家利益一致的戰略夥伴關係。我們堅信俄中關係正進入一個新時代。之所以新,是因為俄羅斯對自己有了不同的定位。中國當然已經制定了宏大的目標,習近平時代就是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以及實現國際關係的新時代。在這個全球轉型階段,兩國找到了彼此。我們非常有信心地朝著這樣一個事實邁進:在眾多國家的參與下建設我們的新世界,這些國家與我們有著同樣的密切經濟關係外交政策原則和價值觀等。”

巴爾斯基同時指出,兩國不應將自己局限於對接、相互尊重國家利益以及官方接觸。他表示,俄中兩國需要深化地方和基層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瞭解,促進雙邊接觸、文化和教育交流。他認為,國家應是這種過程的引擎,現有的交流應成倍增加,為此已經具備了一切條件。
文明對話:中俄雙邊國際交流的共同理念
所有與會者都認為,儘管有許多共同的道德基礎,但俄中傳統文化存在很大差異。然而,兩國在與其他文化互動方面的方式越來越緊密,最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就是明證。巴爾斯基認為,在新的多極世界中,國際外交的優勢在於承認和尊重差異,俄中雙邊關係和國際外交正是建立在這一點上。
他說:“你知道,1990 年代後期我在紐約的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然後(國際社會)出現了這樣一個想法:‘文明對話’。此後,又舉行了幾次重大活動,這一議題一直作為聯合國大會議程之一。文明對話成功了嗎?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想法很棒,執行起來並不容易。為甚麼?因為有些國家不希望進行任何文明對話,或者認為這是將一種文明的價值觀強加給他人。這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我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俄中需要的正是真正的文明對話。”
此前在莫斯科,疫情過後,中國文化中心恢復了積極的工作。該中心主任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證實,中國希望加強雙邊文化交流,並表示雙方需要尋找新的文化交流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這些進程。
聚焦青年一代:中俄正探尋新的文化交流模式
2023年3月在莫斯科會晤期間,兩國領導人同意擴大文化交流。此外,根據他們所做決定,中俄2022-2023 年實施重大跨國項目“體育交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