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911/1053250004.html
專家:歐洲的最大風險來自美國,無需對華“去風險”
專家:歐洲的最大風險來自美國,無需對華“去風險”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在G20峰會期間先後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李強強調,中歐關係的本質是共贏,防風險與合作不是對立的。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歐洲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不與中國合作才會帶來風險。 2023年9月11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3-09-11T19:43+0800
2023-09-11T19:43+0800
2023-09-11T19:43+0800
評論
中國
歐洲
雙邊關係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129/57/1021295790_0:247:4318:2676_1920x0_80_0_0_2a9f79bd0d2b411b9725f6b0c652b40a.jpg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2023年9月9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李強表示,中歐關係的主流是合作,本質是共贏。作為多極世界的兩大力量、全球發展的兩大引擎,中歐應當進一步團結合作,用中歐關係的穩定性對衝世界形勢的不確定性。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努力,辦好年內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通過溝通協商深化互信、妥處分歧,攜手為全球和平發展事業作出更多積極貢獻。馮德萊恩表示,今年以來,歐中交往不斷加強,取得積極成果。歐方願同中方加強各領域對話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隔天,李強總理還會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李強指出,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雙方關係關乎全球格局穩定和亞歐大陸繁榮。中國的發展對歐洲是機遇不是風險,雙方要持續開放合作,更好互利共贏。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是歐洲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夥伴。米歇爾表示,歐盟願做中國真誠、可信、建設性的朋友和夥伴。中國繁榮對歐盟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歐盟無意遏制中國發展。歐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願與中方共同努力,辦好歐中領導人會晤,深化各領域對話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與穩定等全球性挑戰。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G20峰會期間先後會見馮德萊恩和米歇爾,這些會晤為中歐關係的機制化重啓奠定了基礎並掃除了障礙。王義桅說:談及歐洲積極與中方對話的原因,王義桅教授表示,美國正努力改善對華關係,對歐洲的關注越來越少,這讓歐洲有一定危機感。他說:中歐經貿關係密切。2022年,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22年,歐盟對華新增投資100.3億美元,同比增長96.6%,中國對歐盟新增投資69.9億美元,同比增長23.7%。2014年中歐啓動投資協定談判,2020年12月中歐完成投資協定談判。但在2021年5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以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凍結”批准協定的討論。2022年12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在發佈會上表示,中歐雙方應共同努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簽署生效。今年3月,馮德萊恩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歐洲政策中心就中歐關係發表講話,首次提出了"去風險"的概念。她指出,與中國“脫鈎”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我們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的回應也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需要專注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鈎”。此後,"去風險"成了美國和德國對華政策的關鍵詞。德國政府首份“中國戰略”7月13日發佈。文件稱,德國的對華政策植根於歐盟的對華政策,德國希望繼續與中國開展經濟等各方面合作,“與此同時,我們迫切需要降低風險,但並不追求脫鈎”。今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努力與中國“去風險”,而不是“脫鈎” ,“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擁有有彈性的有效供應鏈,並確保我們不會受到任何其他國家的脅迫。”在李強總理同馮德萊恩的會晤中,李強指出,防風險與合作不是對立的,不能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更不應將經濟問題泛安全化、泛政治化。中國的發展和開放,給歐洲和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風險。中方願同歐方加強溝通協作,提升中歐經貿關係的可靠性、穩定性。專家表示,歐洲所謂的“去風險”實際上是變相“脫鈎”。因此,李強總理的上述表態具有針對性。歐洲應該明白,不與中國合作才是風險,實際上歐洲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歐洲跟中國的對話增多也說明他們正在反思此前人為地干擾供應鏈給自身帶來了多麼大的損失和負擔。王義桅教授說,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晤後發表聲明稱,歐盟和中國有意在今年年底前舉行峰會。此前,歐盟外交負責人何塞普•博雷利稱,他計劃今年秋天對中國進行此前推遲的訪問,並討論雙邊關係形勢和合作前景。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910/1053229112.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201/1045972274.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713/1051775042.html
歐洲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3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129/57/1021295790_211:0:4107:2922_1920x0_80_0_0_364bd8a97103256047012f41a0f36d2e.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評論, 中國, 歐洲, 雙邊關係
專家:歐洲的最大風險來自美國,無需對華“去風險”
評論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在G20峰會期間先後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李強強調,中歐關係的本質是共贏,防風險與合作不是對立的。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歐洲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不與中國合作才會帶來風險。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2023年9月9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
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李強表示,中歐關係的主流是合作,本質是共贏。作為多極世界的兩大力量、全球發展的兩大引擎,中歐應當進一步團結合作,用中歐關係的穩定性對衝世界形勢的不確定性。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努力,辦好年內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通過溝通協商深化互信、妥處分歧,攜手為全球和平發展事業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馮德萊恩表示,今年以來,歐中交往不斷加強,取得積極成果。歐方願同中方加強各領域對話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
隔天,李強總理還
會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李強指出,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雙方關係關乎全球格局穩定和亞歐大陸繁榮。中國的發展對歐洲是機遇不是風險,雙方要持續開放合作,更好互利共贏。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是歐洲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夥伴。
米歇爾表示,歐盟願做中國真誠、可信、建設性的朋友和夥伴。中國繁榮對歐盟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歐盟無意遏制中國發展。歐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願與中方共同努力,辦好歐中領導人會晤,深化各領域對話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與穩定等全球性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G20峰會期間先後會見馮德萊恩和米歇爾,這些會晤為中歐關係的機制化重啓奠定了基礎並掃除了障礙。王義桅說:
“接下來,中歐高層經貿對話、中歐戰略對話和中歐數字安全對話可能會全面啓動,這些對話還為年內可能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奠定基礎。”
談及歐洲積極與中方對話的原因,王義桅教授表示,美國正努力改善對華關係,對歐洲的關注越來越少,這讓歐洲有一定危機感。他說:
“歐洲緊隨美國打壓中國的結果是他們自身利益受損,而且美國也可能掉頭來跟中國和好,所以歐洲也有一種不安全感。加上明年美國舉行大選,即使拜登連任,美國可能也沒有精力繼續關注歐洲。這些因素促使了歐洲開始要跟中國搞好關係,要恢復正常化。”
中歐經貿關係密切。2022年,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22年,歐盟對華新增投資100.3億美元,同比增長96.6%,中國對歐盟新增投資69.9億美元,同比增長23.7%。
2014年中歐啓動投資協定談判,2020年12月中歐完成投資協定談判。但在2021年5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以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凍結”批准協定的討論。2022年12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在發佈會上表示,中歐雙方應共同努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簽署生效。
今年3月,馮德萊恩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歐洲政策中心就中歐關係
發表講話,首次提出了"去風險"的概念。她指出,與中國“脫鈎”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我們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的回應也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需要專注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鈎”。
此後,"去風險"成了美國和德國對華政策的關鍵詞。德國政府首份“中國戰略”7月13日發佈。文件稱,德國的對華政策植根於歐盟的對華政策,德國希望繼續與中國開展經濟等各方面合作,“與此同時,我們迫切需要降低風險,但並不追求脫鈎”。今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努力與中國“去風險”,而不是“脫鈎” ,“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擁有有彈性的有效供應鏈,並確保我們不會受到任何其他國家的脅迫。”
在李強總理同馮德萊恩的會晤中,李強指出,防風險與合作不是對立的,不能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更不應將經濟問題泛安全化、泛政治化。中國的發展和開放,給歐洲和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風險。中方願同歐方加強溝通協作,提升中歐經貿關係的可靠性、穩定性。
專家表示,歐洲所謂的“去風險”實際上是變相“脫鈎”。因此,李強總理的上述表態具有針對性。歐洲應該明白,不與中國合作才是風險,實際上歐洲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歐洲跟中國的對話增多也說明他們正在反思此前人為地干擾供應鏈給自身帶來了多麼大的損失和負擔。王義桅教授說,
“目前,對於中國是否是‘風險’,歐洲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些國家認為中國是‘風險’,比如波羅的海國家。不過,像法國這樣的歐洲傳統大國,並不認為中國一定是‘風險’。即使是意大利,在美國給予他們如此大的壓力下,目前仍然沒有退出‘一帶一路’,這證明他們仍然將中國視為機遇。對歐洲而言,中國或許是挑戰,但不一定是‘風險’或‘危險’,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歐洲說全球供應鏈過於集中在中國,因此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但如果集中在其他國家,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歐洲現在正在反思這種人為地干擾供應鏈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負擔不起。”
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晤後發表聲明稱,歐盟和中國有意在今年年底前舉行峰會。此前,歐盟外交負責人何塞普•博雷利稱,他計劃今年秋天對中國進行此前推遲的訪問,並討論雙邊關係形勢和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