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1935),蘇聯科學家,星際交通理論的奠基人,在火箭工程技術方面有重大發現。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1935),蘇聯科學家,星際交通理論的奠基人,在火箭工程技術方面有重大發現。
謝爾蓋·科羅廖夫在將他的狗發射到太空之前。

謝爾蓋·科羅廖夫在將他的狗發射到太空之前。
蘇聯飛行員、宇航員、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和一個運動飛機模型。1955年,尤里·加加林作為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的學員,學會了駕駛這架模型飛機。

蘇聯飛行員、宇航員、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和一個運動飛機模型。1955年,尤里·加加林作為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的學員,學會了駕駛這架模型飛機。
德國人蒂托夫為太空飛行在振動台上進行訓練。

德國人蒂托夫為太空飛行在振動台上進行訓練。
2001年4月30日,從電視上拍攝的這張圖片中,空間站指揮官尤里·烏薩奇夫(左)歡迎美國百萬富翁丹尼斯·蒂托(中)和俄羅斯宇航員塔爾加特·穆薩巴耶夫(右)來到國際空間站。

2001年4月30日,從電視上拍攝的這張圖片中,空間站指揮官尤里·烏薩奇夫(左)歡迎美國百萬富翁丹尼斯·蒂托(中)和俄羅斯宇航員塔爾加特·穆薩巴耶夫(右)來到國際空間站。

紀錄片《穿著宇航服飛越地球》中的劇照。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外太空。
“遠徵1號”(Expedition-1)乘組人員正在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里吃新鮮水果。圖中從左到右分別為俄羅斯航天員、聯盟號指揮官尤里·吉德津科,美國宇航員、指令長威廉·謝潑德和俄航天員、航天工程師謝爾蓋·克里卡列夫。

“遠徵1號”(Expedition-1)乘組人員正在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里吃新鮮水果。圖中從左到右分別為俄羅斯航天員、聯盟號指揮官尤里·吉德津科,美國宇航員、指令長威廉·謝潑德和俄航天員、航天工程師謝爾蓋·克里卡列夫。

世界上首位女宇航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
電影《飛向未來》劇照。蘇聯中央科教片工作室(Tsentrnauchfilm)。圖為蘇聯飛行員兼宇航員、乘員指揮官安德里揚·尼古拉耶夫在飛行中的聯盟9號飛船艙內。

電影《飛向未來》劇照。蘇聯中央科教片工作室(Tsentrnauchfilm)。圖為蘇聯飛行員兼宇航員、乘員指揮官安德里揚·尼古拉耶夫在飛行中的聯盟9號飛船艙內。
宇航員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二世進行艙外活動,距離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艙有數米遠。他正在使用一個氮氣推進的手控“載人機動裝置”(Manned Maneuvering Unit,簡稱MMU)。這是一次無系繩的太空行走。

宇航員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二世進行艙外活動,距離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艙有數米遠。他正在使用一個氮氣推進的手控“載人機動裝置”(Manned Maneuvering Unit,簡稱MMU)。這是一次無系繩的太空行走。

美國宇航員約翰·沃茨·楊,曾執行雙子星3號、雙子星10號、阿波羅10號、阿波羅16號任務。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右)艱難地走過月球表面,身後是他留下的腳印。 宇航員在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之間的月球表面插上美國國旗。 宇航員埃德溫·E·奧爾德林離飛船更近。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右)艱難地走過月球表面,身後是他留下的腳印。 宇航員在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之間的月球表面插上美國國旗。 宇航員埃德溫·E·奧爾德林離飛船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