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邊境、與美緊張關係加劇——明年中國將會面臨甚麼?

© AFP 2023 / SAM YEH台灣
台灣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3.01.2023
關注
世界已經不是第一年在一個改變了常態的狀態中度過。 疫情和地緣政治大國間的政治矛盾不斷加劇,對全球經濟增長、貿易和供應鏈的下滑產生了巨大影響。全球正屏住呼吸期待著:結果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最終開放、經濟增長是否復蘇,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對抗是否會進入尖銳階段。可見,這將是一個經濟正常化和繼續對話與日益加劇的政治緊張局勢相結合的一年。
美國“遏制”戰略的關鍵要素是在美國政治對手的邊界周圍製造緊張點。就中國而言,這個緊張點主要是台灣海峽。美國總是試圖挑釁對方,但這樣做不是讓其做出明確的尖銳反應,而是有一個選項:接受這種現實,或者對自己面臨的恐懼和風險做出強硬的反應,國際人道主義和政治研究所的專家弗拉基米爾·布魯特對俄文版 RT表示。在他看來,華盛頓仍會竭力將局勢推向臨界點,但這樣做是為了將所有責任推給對手。 俄文版RT採訪的專家稱,台灣仍將是美國在未來幾年採取的“遏制”中國戰略的關鍵因素。華盛頓將繼續武裝台北並挑釁北京,為的是一旦爆發衝突好指責北京製造事端,並為其扼殺中國經濟以及在中國周邊開展軍事活動的行動提供“合法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盡量可能(如果不是很有可能的話)推遲哪怕是潛在衝突的可能,就不足為奇了。高等經濟學院教授鮑里斯·科甘在為《論據與事實》報發表的評論中指出,目前北京正押注台北新任市長蔣萬安作為國民黨代表在台灣總統選舉中獲勝。他傾向於與北京進行更具建設性的互動。
Flags of the US and China are placed ahead of a meeting between US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Sonny Perdue and China's Agriculture Minister Han Changfu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6.12.2022
美國不得不認可中國構建新發展模式進程
《論據與事實》報還就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從大流行中復蘇以及中國將如何應對 covid 管控取消後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評論。鮑里斯·科甘表示,這些限制性措施是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和市場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今年中國經歷了創紀錄的預算赤字,2022 年的 GDP 增長預測已從 5.5% 下調至 3%。中國經濟的低迷、被封鎖和入境限制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漢學家列昂尼德·科瓦契奇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零容忍”政策是出於社會因素。強行封城是為了避免醫療設施負擔過重,這些設施在大流行之前就已經不堪重負。可以說,大流行初期實施的限制性措施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但是取消管控也會導致嚴重問題。春節期間可能出現的大規模人員流動,將難以避免地導致發病率上升,人口活動減少,地方勞動力短缺和物流的中斷。該報認為,中國從危機中復蘇的過程將是漫長的,但中國全面開放是必然的,應該會在2023年年中實現。就目前而言,“零容忍”政策的解除令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大幅上升。 該報寫道,恆生指數11月上漲27%,外資開始回流。
中國將取消入境隔離,出境游的春天是否到來?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7.12.2022
中國將取消入境隔離,出境游的春天是否到來?
《生意人報》的商業觀察家葉夫根尼寫道,上周舉行的中國和澳大利亞外長會晤可能會改變全球煤炭市場的平衡。2018 年堪培拉出於所謂的安全考慮叫停華為在本國開發 5G 網絡,中澳關係此後急劇惡化。而莫里森政府呼籲對中國爆發的 COVID-19 進行國際調查導致兩國間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作為回應,中國出台了一項非官方禁令,禁止進口澳大利亞煉焦煤和其他一些商品。澳大利亞煉焦煤和動力煤在中國進口中的份額分別為40%和60%,但在中國實施禁令後,被澳商家被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國家的出口商所取代。澳中煤炭貿易的恢復可能會打擊俄羅斯出口商的利益。2022年,歐洲拒絕購買俄羅斯煤炭後,根據中國海關1-11月的數據,對華供應量增加了67%,達到105億美元。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的煤炭質量不相上下,但由於制裁,俄羅斯原材料現在比以往更難找到市場。一旦澳大利亞恢復對華供應,競爭會進一步加劇,這可能會讓俄羅斯的煤炭的打折扣。但正如《生意人報》文章作者指出的那樣,進口商對澳大利亞煤炭的爭奪,使其價格開始上漲。日本和韓國傳統上一直在購買它,此外歐洲也正打算用澳大利亞煤炭部分取代俄羅斯煤炭。《生意人報》的文章最後寫道,地緣政治很可能已經對商品流動產生了無法輕易改變的影響。
澳大利亞與中國建設性對話,能克服美國因素嗎?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30.12.2022
澳大利亞與中國建設性對話,能克服美國因素嗎?
與此同時,印度國內政治衝突仍在繼續,原因是政府本月早些時候對印中邊境衝突的反應。反對派仍在指責莫迪政府優柔寡斷,與中國相互勾結。 執政黨被迫澄清。事實上新德里與北京的關係已經成為印度國內政治的人質。 印中邊境的緊張局勢已持續多年。 由於矛盾太深,任何一方都想讓步,因為這將意味著自己的形象受損和民族自尊心受到打擊。正如政治學家葉夫根尼·特里福諾夫在 《Vedomosti》報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的那樣,印度和中國都不需要形勢激化,所有的行動多半僅限於力量的展示。印度在軍事上明顯不如中國:與中國不同,印度沒有自己發達的軍工聯合體,其武裝力量在裝備方面也不如中國。在與中國對抗中,印度可以依靠美國,但印度對西方的態度比較複雜。對殖民時代的記憶還歷歷在目。 讓印度遠離公開的親西方路線,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也是其原因之一,包括在印軍賴以生存的武器領域。而中國主要關注的是台灣周圍的緊張局勢,對印度加入自己潛在對手的圈子不感興趣。
俄羅斯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