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能夠把盟友們強拉進針對中國的半導體戰爭中?
2022年12月31日, 21:30 (更新: 2022年12月31日, 23:12)
© Depositphotos.com / mikeshots美國是否能夠把盟友們強拉進針對中國的半導體戰爭中?
© Depositphotos.com / mikeshots
關注
評論
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大規模的半導體戰爭。白宮承認,如果美國的盟友們不贊成這些措施,那麼2022年10月實行的史無前例的對華芯片和高科技出口限令將不起作用。華盛頓試圖說服歐亞夥伴們建立2.0版的“鐵幕”,並放棄中國市場。目前高層政治家們互相恭維,企圖保住面子,商界在尋找繞過限令的方法。
不誠實的遊戲
12月中旬,西方媒體含糊地報道,世界半導體生產設備市場上的關鍵參與國日本與荷蘭可能在未來幾周內至少部分加入到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制裁中。的確,當時全球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公司(ASML)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Peter Wennink)批評美國的政策。他說,阿斯麥公司已經對美國作出極大讓步,不再向中國供應最先進的設備。在此情況下,溫寧克指出,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製造商仍像過去一樣把自己出口總量的25%,甚至30%供往中國。而阿斯麥公司已經把對華銷售比例縮減到了15%。
溫寧克懷疑美國所開展的遊戲的誠實度。他指出,如果荷蘭將追隨美國對華制裁的路線行事,那麼自己所在的公司將遭受極大損失。實際上,截至目前,荷蘭政府尚未確認加入到美國的貿易限令中。據荷蘭外貿部長表示,阿姆斯特丹正在與美國討論關於對華高科技出口的可能措施,但荷蘭在這個問題上將首先從本國利益出發。荷蘭外貿部長強調,北京是阿姆斯特丹的最大貿易夥伴,荷蘭對北京的看法非常正面,而且,儘管受到美國方面的壓力,歐洲應該對中國秉持自己的政策。
華盛頓很早前就已經與中國開打科技戰。早在2012年,中國高科技電信公司華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相關的首次調查就已經啓動。在持續幾年的調查結束後,美國得出結論,華為公司的設備似乎可能包含有害的“後門”,為中國特工機關開放獲取美國用戶數據的通道。很能說明問題的是,這些調查在時間上與中情局前工作人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的供詞相吻合。斯諾登披露美國情報機構對全世界公民開展大規模的監聽活動。此外,大約是在這個時期,中國華為公司成為國際電信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並開始對思科(Cisco)、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等歐美傳統電信重量級企業構成真正的威脅。
冠冕堂皇的權宜之計
然而,直到2018年,都沒有出台過關於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上活動的甚麼重大實質性限制。美國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發動對華貿易戰後,逐漸把對抗轉向高科技層面。華為公司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黑名單。這堵住了華為公司對獲取美國技術、設備、部件供應的通道。然而,這項措施多半也是表面性的。首先,至少從理論上來說,華為公司可以通過中間商採購被禁設備和部件。其次,在出口禁令生效後,立刻為美國商界發放了(可多次延長的)臨時許可證。這麼做是為了不對美國公司造成經濟休克,僅在2018年一年,美國公司就向華為公司供應了超過110億美元的部件。
然而,接下去,特朗普擴大了對華為公司的制裁。其中,公司被列入所謂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該規則禁止從包括第三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向華為公司供應採用美國科技的設備和部件。當時華為一下子就失去了全世界的夥伴——台灣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以及日本夥伴們——所有企業都不再向華為供應最先進的芯片。公司甚至被迫出售下屬的智能手機生產企業榮耀(Honor )。這是對華為的極大打擊,但公司能夠適應新的現實,把重點放在發展那些無需最先進芯片的方向上:通信設備、雲服務等。
在特拉普當政時期,針對中國的高科技制裁曾多次擴大。但如果不算華為,制裁主要壓縮到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這封鎖了某些中國公司直接從美國夥伴們獲取部件的可能性。更何況,依靠延長供應鏈,可輕鬆繞過這些限制措施。對這些措施的唯一實際總結是:北京徹底證實了本國所選擇的進口替代和發展本國高科技專長方針的正確性。在中國當前的五年計劃中,對發展本國半導體技術予以了極大關注。早在2020年,北京就通過了科技發展規劃,規定在2025年前為服有前景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撥款1.4萬億美元。
美國對中國科技部門的制裁只是增強了中國發展本國專長和生產的動力。按照不同的估計,在世界半導體領域增長最快的20個公司中,有19個都在中國。2021年中國芯片製造商和開發商的銷售增長18%,達到1500億美元。中國最大的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報告稱季度銷售增長67%,遠比世界最大競爭對手格羅方德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Global Foundries)和台積電要迅猛的多。儘管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黑名單,但中芯國際實際上實現了大規模量產14納米制程芯片,而且按照一些媒體的報道,中芯國際能夠依靠台積電芯片的逆向工程,掌握7納米制程。中國存儲芯片製造商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Yangtze Memory Technology Corp,簡稱YMTC)追趕上了自己的美國和韓國競爭對手。公司開發出自有的第四代3D-NAND芯片,擁有232層存儲單元。蘋果公司甚至打算把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iPhone系列的存儲芯片專用供應商。
有分量的論據
華盛頓明白,依靠權宜之計無法遏制中國微電子工業的發展。10月拜登政府祭出規模空前的對華出口限令。按照新規則,禁止美國各公司向中國供應高生產率的芯片和包含此種芯片的計算機商品。這裡指的是人工智能和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用的芯片。此外,禁止出口在超級計算機生產或者為發展自有半導體生產而採用的商品。禁止供應生產芯片的某種設備。《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目前適用於28個中國公司(這份清單中是清一色的主要中國科技公司,以及型材研究所)。最後,如果在此類產品的生產中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採取了美國的技術,在中國運行的第三國公司都需要美國商務部的專門許可證,以便向中國供應帶有16納米、14納米或更低; 18納米或以下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128層存儲單元或以上的鰭型場效應晶體管結構的(FinFET)的邏輯芯片。此外,擁有美國國籍和綠卡的人被禁止在某些中國企業中從事直接或間接支持半導體發展和生產的工作。
在宣佈對華新制裁後,美國政府立刻承認:這些限制只有在第三國參與的情況下才有效。美國當然有能力迫使包括第三國公司在內的許多公司執行本國的意志,因為在芯片生產的每個制程階段幾乎都採取美國的半導體技術。但重要的是理解,美國在成品製造中所佔的比例不超過12%。在全球勞動分配的自然法則的影響下,台灣、韓國和日本的各個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產商。荷蘭的阿斯麥公司幾乎是硅片深紫外線光刻技術(DUV)和極端紫外線光刻機(EUV)領域的壟斷企業。美國對華制裁的主要費用正是由這些國家承擔。而對他們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市場。中國僅芯片進口的費用一年就超過3000億美元。
因此,這些國家的商界將尋求遊說取消和削弱限制措施,擺在政治家面前的是尋找妥協的艱巨任務,韓國外國語大學校教授、日本經濟專家李地平(Hang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Lee Ji-pyeong)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
“所宣佈的限制迫使所有人受傷。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亦稱東京電子)在中國的銷量已經下滑,如果說將不能銷售型號更小的任何東西,那麼損失還將更大。海力士半導體公司(Hynix)等韓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代工廠將遭受損失,他們從日本採購設備。半導體工業的物流鏈非常複雜,其中幾百個極為專業化的供應商。關鍵設備的生產技術在各個發達國家之間分配:歐盟有點,日本有點,韓國有點。每個國家從事的是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如果說缺乏某些零件,那麼甚麼都乾不成。因此,如果美國說將不再供應甚麼某些東西,那麼不管日本設備是多麼完善,那麼他們也不能生產和銷售。如果將沒有利潤,沒有投資,那麼最終將沒有技術。但由於台灣、韓國和日本離開美國就不可能生產出半導體產品,如果說華盛頓秉持毫不妥協的立場,那麼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選擇美國。然而,由於也存在一些美國公司,對其來說此類限制將類似死亡,那麼我想,美國也會談判。雖然存在施加極大壓力的公司,比如谷歌。因此傳統的製造商可能不是一下子達到軟化標準:如果說截至2022年是18納米,2023年下半年可能降低標桿,比如,到14納米。”
目前美國迎合日本、韓國和台灣製造商,為他們提供為期一年的對華供應受制裁產品的臨時許可證。其中,海力士、三星(Samsung)和台積電獲得了相應許可證。但首先,在臨時許可證到期後該怎麼辦的問題仍是開放性的。此外,英偉達(Nvidia)或超威(AMD)等高科技圖形處理器芯片的製造商實際上已經無法再向中國供應自己最先進的產品。英偉達估計新限令造成的季度進款損失至少為4億美元。然而公司在積極尋找擺脫當前局勢的各種方法。在出口限制宣佈還不到一個月時,英偉達公司聲稱研發出了中國專用的А800芯片,一方面,這種芯片因規格不同而不受限制,另一方面,其特性不比任何禁止向中國供應的芯片遜色。美國商界不準備為了華盛頓的政治利益而失去利潤,中國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信社記者採訪時指出:
“據悉Nvidia公司提供的替代芯片A800與受出口管制的A100相比,除傳輸速率下降外,其餘參數基本一致。應該說這是企業通過仔細研究限制措施後想出的一個對策,反應了美國企業寧可打擦邊球,也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的可觀利潤。同時也體現了美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博弈。如果美國政府全面禁止芯片對華出口,企業的利潤將大幅縮水。而美國企業的背後通常也會有負責遊說政府的團體,讓政府在擬定具體條款時兼顧企業的利益。我認為今後可能還會出現更多類似Nvidia的情況。”
違背市場
在對中國發動科技戰時,華盛頓試圖一下子解決兩個任務:不僅遏制中國本身的發展,還要確保本國的科技領先地位,而且有時違背客觀市場趨勢。比如,今年通過的《美國競爭力法案》(CHIPS Act)規定划撥520億美元的國家補貼發展美國國內的生產廠。按照文件中載明的條件,只有那些在10年內不向發展中國大陸生產廠投資的公司才有權爭取國家補貼。與此同時,目前中國融入全球生產鏈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大多美國芯片製造商以及台韓日的芯片製造商都在中國開設了自己的工廠。這樣,各公司面臨選擇:或者在美國市場上發展,但違背市場邏輯,或者對抗關鍵的高科技“掌門人”。但問題在於,美國所提出的針對所有公司的520億美元補貼無異於杯水車薪。李凱專家解釋說,因此商界將努力保持與中國的合作:
“我認為彌補不了損失。目前美國主要是希望拉攏韓國和台灣,將芯片製造環節回流到美國,以確保自己在芯片領域的領先地位。然而芯片行業投資巨大,一個車間廠房就需要上百億美元的花銷。美國僅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且需要分給諸多芯片企業,甚至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的補貼是分期支付。因此實際上每家企業獲得的補貼是極為有限的。再加上美國政府提供補貼裡外分的格外清楚,本土企業多,外資企業少,導致很多企業不願意跟隨美國的政策,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投資巨大的韓國企業抵觸強烈。美國的限制措施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破壞基於客觀市場規律形成的供應鏈。因為企業存在成本問題,強行讓企業回流美國,會導致企業成本驟升。據數據分析,這一成本預計將增加50%~100%,如此高昂的成本顯然不利於芯片行業的發展。”
揮金如土
12月,美國總統喬·拜登出席了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在建中的工廠開始安裝工業設備的盛大儀式。拜登宣佈,這個已經花費120億美元建設而且未來10年的總花費估計將高達400億美元的工廠可以被視為是為歷史上最大的外國投資,以促進美國繁榮。
拜登說,在工廠開始運營後,所有現代電子設備的關鍵部件——芯片——都將在美國境內生產,工廠將為美國人創造幾千個就業崗位。但專家的評估沒有這麼樂觀。台積電創始人和前總經理張忠謀(Morris Chang)稱亞利桑那州工廠項目是美國和台灣歷史上最大的徒勞無益的開銷。他說,美國所生產的芯片永遠都無法與台灣產品競爭。台灣半導體工業發展了不止一個10年,它還包括最複雜的生產-物流鏈,美國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這樣的生產-物流鏈。現在就已經明白,不僅所有的設備、技術,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關鍵員工都將來自台灣。工廠建設期限本來就已經多次延遲,因為台積電在美國不僅遇到了官僚主義拖延,還遇到了人員招聘的極大困難——美國和亞洲的勞動文化具有極大差異,美國人不準備在非規定的工作日奮不顧身地忘我工作。最後,按照計劃,亞利桑那州工廠2026年前將能夠每年最多生產60萬枚芯片。這並不多:台積電去年共生產了1400萬枚芯片。而且據預計,到亞利桑那州工廠2026年建立起3納米制程時,台灣生產這種芯片的時間已經有兩年了。由此可見,美國歷史上創紀錄的外國投資將無法十分準確地解決美國領導層佈置的任何一個任務:他們既不能為美國確保科技領先地位,也無法確保確保美國不依賴亞洲夥伴。
亞洲明白,美國的行事方式過於“粗糙和狂熱”,只是企圖追趕遠去的科技領先地位的列車。因此帶著懷疑的態度看待華盛頓對日韓政治領導層加入反華半導體聯盟的呼籲。實際上,東京和首爾為甚麼要破壞與最重要的經濟夥伴兼地區最大軍事力量——中國的關係呢?在日本和韓國加入到反華制裁的情況下,地區政治緊張度的激化是不可避免的。當美國不準備提出甚麼具體的內容作為交換,而且是完全利用非市場的方法僅為了努力確保本國經濟和科技的增長,那麼為何要冒類似風險呢?最主要的是,美國在這件事情上的成功完全是不明顯的。中國獲得的科技獨立越多,重返中國市場將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