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十月停電後開始活躍

© AP Photo / Andy WongУгольная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я в Китае
Угольная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я в Кита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30.11.2021
關注
在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向好的背景下,亞太地區股市出現增長。上證綜指週二開盤後上漲0.23%。深證綜指——上漲0.31%。結果表明,公佈的統計數據比分析師們的預期要好得多。這提升了交易員的樂觀情緒。
Ночная жизнь. Китай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8.11.2021
外媒:2022年中國經濟將加速發展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1月份數據,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0月份的49.2上升至50.1。指數高於 50 意味著該行業正在擴張。同時,製造業PMI乾脆為52點。同時生產企業採購價格指數環比從72.1下降至52.9。這意味著原材料價格和生產者成本的上漲開始比一年前緩慢得多。彭博分析師此前預測則相反:與 10 月份相比,大多數 PMI 指標都將惡化。
事實上,10 月份的數據低於 50 點的分水嶺,這意味著幾乎所有方向都在下降。負面趨勢是因為許多因素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首先,在 10 月份電力短缺依然存在。由於包括煤炭在內的能源價格急劇上漲,而價格又受到國家嚴格監管,中國的發電機生產更多電力無利可圖。與此同時,由於危機後生產經營活動的快速恢復,以及該國寒冷地區的供暖季節開始,電力需求大幅上升。結果,許多發電廠幾乎耗盡了燃料儲備。截至9月底中國20多個省份被迫實行能源配給制度,以確保至少家庭和重要社會設施的供電不出現間斷。而當家庭能源消耗下降時,生產商被要求在一夜之間轉移生產,或者完全暫停生產。
自然這影響了商業活動和所有經濟指標。現在到了 11 月,由於政府採取行動解決危機,形勢已恢復正常。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解釋的那樣,四季度始終是中國投資的旺季,企業家們明白這一點。因此,一旦主要障礙被消除,商業活動就會開始急劇增加。黃衛平教授說:
中國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超9月 顯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5.11.2021
中國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超9月 顯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首先,10月我國疫情呈散髮多點式蔓延,各地方基於防疫需要對人員流動限制得比較嚴格,這對整個生產方面都會造成較大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的復蘇。其次,10月仍然處於能源緊缺的狀態中,廣東、江蘇、山東等中國經濟排名靠前的省市都在拉閘限電。再加上原料上游和海運價格上漲較快,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考慮到PMI的調查數據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因此10月指數表現不好也在情理之中,這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當時企業家的心情和預期。進入11月後我們可以看到,電力問題基本得到妥善解決。另外,通常第四季度是中國的投資高峰,我想企業家對於這一情況會有基本的預判。同時從我國的經濟角度來看,大家普遍一致認為眼下貨幣是能穩住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還會更加積極。在這一情況下,企業家對於未來的預期自然會好於過去壓力較大的階段。”
國家發改委採取兩大舉措後,形勢恢復正常。一是對發電企業的煤炭價格實施指令性上限,每噸1200元。中國貿易商不滿:據報道,他們要求每噸1450甚至1900元的價格,但最終他們被迫同意國家改委採的指令。有人可能會問:如此嚴厲的監管會導致煤礦工人蒙受損失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煤炭期貨價格仍高於世界平均價格。因此,中國煤炭價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於基本經濟因素,而是投機作怪。
第二個最重要的措施是放開電價。工業家和其他消費者的電價可能波動範圍從 10% 擴大到 20%。同時,這些對高耗能企業的限制也已完全取消。大量用電的人將完全按市場價格付費,市場價格將根據特定時期的電力需求而波動。
最後,世界其他地區能源價格的總體穩定也對中國產生了積極影響。結果經濟在停電後復蘇並再次加速。

中國經濟為何放緩?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8.10.2021
中國經濟為何放緩?
其他不利因素也對 GDP 增長造成壓力,包括中國最大開發商恆大的債務困難、COVID-19 的新一輪爆發和相關的抗疫措施、物流成本增加、海港運營中斷等。所有這一切導致製造商產品價格空前上漲。 10 月份上漲了 13%,創下 1995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11月的解凍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利好因素平衡影響的結果。然而,從中期來看,可能出現新的波動,包括​​進入“負面”區域。正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新型 COVID-19 菌株 “奧米克戎”可能會在中國再次爆發。這意味著中國可能會採取更嚴厲的限制措施。此外,由於生產者通脹高企,中國監管機構將繼續奉行溫和的貨幣政策,避免強度刺激。然而,中國央行在其政策中始終將跨週期因素考慮在內。黃衛平專家認為,政府會採取措施應對週期性波動。黃衛平專家說:
“宏觀經濟的調控要有跨週期的考量。實際上即使沒有疫情,2020年全球經濟的表現也不會好,因為這是週期引起的。當前經濟處在復蘇的狀態中,政策面基於跨週期的考量,我認為基本的判斷是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且相對充裕,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會更加積極。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充裕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方向已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調整和轉換舊的動能。即充裕的貨幣政策應精准定向,不同行業的鬆緊程度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近期的電價改革,就要求高耗能、高排污企業電價市場化。”
儘管如此,在負責經濟領域的中國官員層面,仍在討論刺激 GDP 增長的必要手段。早在2020年春就在討論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性——中國人民銀行零利率回購5萬億元債券。這個想法是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出的,但遭到了大多數官員的拒絕。美國的實踐表明,對量化寬松的熱衷確實導致了通貨膨脹——今年美國物價的上漲為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然而考慮制動風險也很重要。近日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就表示,如果需求持續疲軟,產品生產者價格繼續上漲,將存在滯脹威脅。顯然,明年中國負責經濟的官員的工作量會增加。他們需要在增長需求和金融部門穩定需求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誠然,正如統計數據顯示的那樣,目前這項任務正在成功得到解決。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