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11103/1034747873.html
俄專家:俄羅斯和中國需要相互借鑒開發環保技術的經驗
俄專家:俄羅斯和中國需要相互借鑒開發環保技術的經驗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3日電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教授、有色金屬和黃金教研室主任瓦季姆•塔拉索夫認為,中國在未來30-50年內不會停止消費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但兩國需要相互借鑒開發環保技術的經驗。 2021年11月3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1-11-03T22:19+0800
2021-11-03T22:19+0800
2022-02-07T12:41+0800
俄中關係
科技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5/0d/1033681609_0:161:3071:1888_1920x0_80_0_0_736b304d5c6d7c9b8212ed76bad6902b.jpg.webp
此前,在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和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中國重申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意味著遏制高能源項目的發展,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並積極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項目。俄羅斯財政部專家表示,儘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供應略有減少,但俄羅斯對華出口的一半以上仍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碳氫化合物原料。據塔拉索夫介紹,儘管俄羅斯和中國都在努力開發減少碳足跡的技術,但未來30至50年內不太可能降低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他稱:“石油是獨特的含碳原料,以前在我國和中國對其進行加工,將來也將繼續加工。此外,我們越來越多地改用合成材料。”塔拉索夫認為,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綠色”技術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天然氣和石油的生產,他指出:“讓我們以電動汽車為例,一方面它們環保,但需要多少能源來製造它們?假設我們已經放棄了天然氣、石油、柴油和煤炭,以免排放二氧化碳,那麼我們將在哪裡為這些電動汽車產生電能以便為它們充電?我們能用太陽能電池板滿足這樣規模的需求嗎?生產這些電池會消耗多少能源?應該整體考慮所有這些問題。”俄專家相信,各國在開發處理這些能源的環保技術,以及創造將排放量減至最低的創新產品方面進行合作,將有助於在不放棄使用化石能源的情況下減少碳足跡。他解釋說:“例如,我們應該借鑒中國的經驗。中國並沒有止步於金屬鋰的生產,而是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鋰離子電池的製造中。”他還提到一些俄羅斯項目。比如,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UC RUSAL)正在積極開發金屬加工技術,在採用這種技術情況下,釋放的是純氧而不是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11101/1034730008.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11103/1034741413.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1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5/0d/1033681609_170:0:2901:2048_1920x0_80_0_0_410c50cc2c4093e68c3ef4444e3b9392.jpg.webp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俄中關係, 科技
俄專家:俄羅斯和中國需要相互借鑒開發環保技術的經驗
2021年11月3日, 22:19 (更新: 2022年2月7日, 12:41)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3日電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教授、有色金屬和黃金教研室主任瓦季姆•塔拉索夫認為,中國在未來30-50年內不會停止消費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但兩國需要相互借鑒開發環保技術的經驗。
此前,在
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和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中國重申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意味著遏制高能源項目的發展,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並積極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項目。
俄羅斯財政部專家表示,儘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供應略有減少,但俄羅斯對華出口的一半以上仍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碳氫化合物原料。
據塔拉索夫介紹,儘管俄羅斯和中國都在努力開發減少碳足跡的技術,但未來30至50年內不太可能降低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
他稱:“石油是獨特的含碳原料,以前在我國和中國對其進行加工,將來也將繼續加工。此外,我們越來越多地改用合成材料。”
塔拉索夫認為,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綠色”技術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天然氣和石油的生產,他指出:“讓我們以電動汽車為例,一方面它們環保,但需要多少能源來製造它們?假設我們已經放棄了天然氣、石油、柴油和煤炭,以免排放二氧化碳,那麼我們將在哪裡為這些電動汽車產生電能以便為它們充電?我們能用太陽能電池板滿足這樣規模的需求嗎?生產這些電池會消耗多少能源?應該整體考慮所有這些問題。”
俄專家相信,各國在開發處理這些能源的環保技術,以及創造將排放量減至最低的創新產品方面進行合作,將有助於在不放棄使用化石能源的情況下減少碳足跡。
他解釋說:“例如,我們應該借鑒中國的經驗。中國並沒有止步於金屬鋰的生產,而是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鋰離子電池的製造中。”他還提到一些俄羅斯項目。比如,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UC RUSAL)正在積極開發金屬加工技術,在採用這種技術情況下,釋放的是純氧而不是氧化碳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