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部發佈聲明稱:“德國希望與其盟國一起在印太地區展示更多存在。從2021年8月到2022年2月,大約有半年時間,‘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將在非洲之角、澳大利亞和日本之間的海域航行。”
德媒稱,“巴伐利亞”號預計將於12月中穿越南海,將為自2002年以來第一艘穿越該地區的德國軍艦。德國國防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2日也前往威廉港為“巴伐利亞”號送行,他說:“我們希望現有的法律得到尊重,海上航線可以自由航行,開放的社會得到保護,且貿易遵循公平的規則。”
德國聯邦政府曾於去年9月發佈《印太准則》,強調德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立場、利益訴求和行動准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簡軍波表示,德國派遣軍艦穿行南海的這一舉動正是執行《印太准則》的表現,而此舉目的呈現典型的“兩面性”。他說:
“德國表面上說是維護所謂的‘航行自由’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真正目的是取悅美國和維護與美國的軍事和政治盟友關係,凸顯德國和歐盟的‘戰略自主’,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關係以實行對華平衡戰略,並實現在經濟上的對華自主性。”
此外,據報道,向印太海域派遣軍艦的計劃,在德國聯邦政府中一直存在爭議。德國社民黨聯邦議會黨團主席明策尼希(Rolf Mützenich)曾批評說:“如果國防部長想對中國採取軍事遏制的戰略,那對我來說,走得太遠了。” 他強調,“至關重要的是,不要以不加考慮的挑釁行為,造成事態的激化。” 簡軍波表示,
“無論德國內部爭議如何,對中國而言,德國國防部的舉動代表了聯邦政府和整個國家的意志,這次德國派遣軍艦到南海來,對中德關係完全不具有建設性。”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今年2月公佈的數據顯示,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2020年中國和德國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3%,約為2121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因此,簡軍波認為,德國這一“不具建設性”的舉動,或將對中德關係造成不小的衝擊。
簡軍波說:
“中國對德國完全沒有任何地緣政治競爭和軍事衝突意願,德國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是對中國的武力炫耀和對中德整體關係的傷害。德國不能一方面強調友好的經濟關係,另一方面強調對華軍事威懾。此外,德國會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軍事關係,這也可能刺激印度等國家在聯合針對中國的行動上加強合作,引發地區局勢的複雜化和緊張化,不利地區穩定。”
此外,鑒於德國將於今年九月舉行大選,簡軍波認為,德國選在這一時間點派遣軍艦,是希望在大選前執行這一方案,對下一屆政府帶來示範效應,試圖將此行動變成既成事實和政策慣例。
今年3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德國軍艦8月可能赴亞洲訪問,並在返航時途經南海時表示,各國在南海享有國際法所規定的航行與飛越自由,但不能以此為藉口危害沿岸國主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