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與一些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關係出現惡化。美國和歐盟對一些中國官員和公司實施了制裁。例如,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發現自己幾乎完全被排斥在西方市場之外——由於美國的制裁,該公司被切斷了獲得西方先進技術和芯片等關鍵組件的渠道。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在2014年就購買力平價而言,它甚至超過了一直領先的美國。現在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材料等關鍵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開始將中國視為世界經濟、技術甚至政治主導地位的主要競爭對手。
西方為中國的發展設置各種障礙,而北京則相反,繼續加大對外開放。中國正在逐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並向海外參與者開放資產管理市場。早在2020年中國政府就取消了銀行、保險和經紀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在此之前,外資參股比例不得超過 51%。即使在之前的限制下,外國投資銀行也試圖在中國市場分享一塊蛋糕,並與中國合作夥伴開設合資企業。限制解除後,摩根大通成為首家完全控制其在華業務的公司。其他主要的世界參與者也緊隨其後——瑞銀集團、野村控股公司和瑞士信貸已經申請擴大與中國合資企業的股份。
正如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在主持中國務院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不應就此止步,應繼續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現在正是這樣做的時候,大家都會從中受益。一方面,中國將獲得投資以支持進一步發展。投資者將獲得穩定的投資機會。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表示,的確目前全球經濟復蘇極不平衡,近期內只有中美兩國會呈現出良好的態勢。然而何曉宇專家同時認為,美聯儲的政策也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
他說:“全球增長前景雖有所改善,但世界主要經濟體呈現分化復蘇態勢。雖然預計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產出將強勁增長並促進全球增長,但其他經濟體的前景相對不太樂觀。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紛紛提高對2021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世界銀行最新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6%,比1月初提高1.4個百分點。2021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延續寬松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不過伴隨世界經濟復蘇增長,市場對全球通脹預期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預期升溫,金融市場波動性和脆弱性有所上升。中國經濟出現強勢復蘇態勢,2021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8.3%,世行預計全年中國經濟增長8.5%。中國對外貿易也持續向好,今年前5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8.2%,即使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速也高達21.6%。”
此次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管理資金流動的能力將使中國能夠直接投資發展實體經濟,避免出現泡沫。在當前存在全球通脹加速的嚴重風險的情況下尤其如此。許多國家堅持低利率和積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何曉宇專家指出,今年全球通脹可能會見頂。
他說:“全球性通脹只是暫時現象,通脹或將年內見頂。疫情發生以來,全球通脹水平持續走高。不僅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物價屢創新高,連美國、英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物價也是持續上漲。本輪全球通脹或將年內見頂。一是因美國最快或於下半年討論縮減購債規模,全球流動性拐點可能出現。二是因發達與新興經濟體間的免疫落差將逐漸彌合,逐步緩解全球商品供需失衡狀況。當前全球並未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需求並不具備持續推動通脹的動能,全球通脹只是暫時現象。歐美仍維持財政刺激和寬松貨幣政策,刺激政策退出節奏緩慢。下半年歐美經濟復蘇將繼續加快,但距離全面復蘇還有一定距離,預計刺激政策退出節奏較慢。下半年,歐美仍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加快復蘇,預計美國今年財政預算支出規模仍然較大,財政赤字將繼續攀升,歐盟已陸續批准各國實施7500億歐元復蘇基金計劃,以推動生產、消費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並在基建、科技和綠色經濟方面有更多的財政預算和計劃,以期實現全面復蘇的目標。”
由此可見,中國將在全球復蘇中扮演關鍵角色。何曉宇專家表示,鑒於經濟前景樂觀,中國經濟可能成為重要的穩定因素。
他接著說:“中國經濟:兩年平均實現中高速增長。展望下半年,預計消費將逐漸改善,但難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投資有望平穩增長,其中房地產投資韌性較強,製造業投資增長快速,基建投資增速較低。物價漲勢趨於平穩,PPI有望逐漸回落,輸入性通脹風險降低。預計全年中國經濟增速前高後穩,下半年兩年平均增速有所加快。”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和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脫鈎進程將變得更加困難。國際企業不顧政治因素,繼續積極投資中國。 去年中國吸引了5206億美元的外資,比2019年增長了80%。相比之下,2016年美國的外資達到頂峰,當時的投資額僅為472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