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制定對華議程是非常複雜的任務。她指出,儘管中國是歐洲的系統性對手,但沒有中國,很多全球性問題無法解決,比如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問題。儘管作為此次虛擬“七國峰會”主席國的英美在對華方面的立場嚴厲,但最終的公報卻是另一種內容。
公報中僅有一次提到中國:“為支持對所有人均有利的公正和互利的全球經濟體系,我們應該與其他國家、尤其是G20國家,其中包括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相互協作。”有關美國經常提及的“非市場實踐”,G7國家元首僅承認解決此問題的重要性。但並未指出哪個具體國家。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本次峰會表明,儘管歐洲和美國是最近的盟國,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和利益,但布魯塞爾在對華政策方面可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他說:“拜登上台後是寄希望於聯合歐洲來共同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從價值觀和西方政治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很多歐洲國家還是會追隨美國,只是在追隨的程度上有所區別。默克爾的這種表態,就說明特朗普執政時期歐美關係是出現了裂痕,對歐洲而言美國並非完全可以依靠。雖然拜登現在重新回來,表示大家要再次加強盟友關係,但是歐洲國家可能還是會來保留一部分自己的獨立性。因此考慮到歐洲與美國一致的價值觀立場以及對中國崛起的忌憚,他們應該是會選擇配合美國。只是由於不同國家處於不同的立場和地位,每個國家跟隨美國步伐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歐盟的反應是完全可以預知的。根據2020年結果,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中國GDP是G20中唯一出現增長的國家。2020年末,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幾乎完全恢復,而美國和歐洲依然無法解決大流行問題,美歐經濟還在下滑。在此情況下,對很多歐洲公司、尤其是機械、設備、汽車和奢侈品生產商來說,中國市場是唯一的增長點。與中國合作,是歐洲新冠疫情後恢復經濟的最重要因素。
他說:“我認為總體來看歐洲在對華關係的處理方式上會與美國有所區別。但是由於每個國家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不同,所以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考慮到歐盟中多數國家都是北約成員國,那麼當美國發出號召時,這些國家應該都會選擇跟隨。當然,這種跟隨的程度也是不一致的。從歐盟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再加上疫情和特朗普的野蠻貿易操作導致歐洲經濟受到影響,估計歐盟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不會選擇與美國完全一致。不過歐美的基礎都是西方價值觀和經濟軍事同盟體系,故而在政策方面的差距也不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主人權的議題上。”
去年年末,歐盟與中國達成從2013年啓動談判的投資協議,以實際行動顯示自己的獨立性。當時,華盛頓一些人對歐洲政策的獨立性不滿,指出涉華關係美歐應加強雙邊磋商,制定統一立場。另一方面,華盛頓與北京簽售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也並未照顧歐洲和其他盟國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從美國購買某些產品,很自然地減少了其他供應商、其中包括歐盟的份額。因此,布魯塞爾認為,美國的指責沒有任何依據,宣佈歐盟的政策應首先考慮歐洲自身的利益。
本次峰會再次顯示,跨大西洋反華聯盟無法實現,儘管美國新政府將與盟國協調立場放在首位。特朗普時代的遺產負面東西太多。另一方面,危機時代,脫離經濟談政治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國和歐盟近期關係不會像從前那樣。這方面也沒甚麼可疑惑的,都是為了生意。而且,這一原則對美國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