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期待,拜登將就一系列國際問題與歐盟開放合作。這些期待並非毫無緣由。拜登在就職之日,直接取消了前任的若干命令,其中包括,美國重返世衛組織和巴黎氣候協議。但總體來說,美歐關係已經不是從前。根據ECFR社調,大多數歐洲人(超過60%)認為,最近10年里,中國將把美國世界最強大國家的地位奪為己有。因此,他們指出,歐洲在與華關係中,應秉承獨立的政治路線,不要進入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軌道。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強調,冷戰時期的兩級模式,即西方世界集體對抗蘇聯的模式已不在成為可能。有關中美對抗的可能前景,多少接受採訪的人傾向於,歐洲應遠離對抗,保持中立。甚至在丹麥和波蘭這些主張與美國立場接近的國家,大多數受訪者也主張歐洲保持中立和獨立的政策。
“尚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拜登的對歐政策是朝著中歐美三邊協調的方向來發展。而且拜登對歐盟而言要比特朗普更具有拉力和吸引力,這恐怕也是中方在對歐政策的制定上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軍事安全,二是經濟。實際上歐盟是非常有經濟獨立的願望,包括與俄羅斯的北溪-2號項目、與伊朗的石油生意等等,歐盟在經濟維度上絕對是希望自立的,想要擺脫美國的束縛,可以說這也是美歐矛盾很大的一個源頭。但是從更具束縛力的政治軍事角度來看,歐洲顯然還是極大地依賴美國的保護。眾所周知,歐洲建立獨立自主防務力量的口號已經喊了十幾年了,但是也沒建成。所以我們判斷,在可預見的將來,他們能把這事辦成的可能性也不大。”
此前,在中國政策領域,歐洲也不急於以美國馬首是瞻。國務卿蓬佩奧付出了巨大努力,試圖說服歐洲夥伴在本國5G網建設方面放棄中國設備。但他的努力並沒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多歐洲發達國家,其中包括德國,並不急於禁止華為和中國其他公司。中國也對積極發展與歐洲合作感興趣。對中國來說,歐洲是本國產品的最大銷售市場,尤其是中美爆發貿易戰後。2019年,中歐貿易額實現6500億美元。王鵬研究員認為,與歐盟的緊密關係,可制約中美關係不可控惡化。他說:
“近幾年公認的世界四大力量是美、俄、中、歐。其中中美關係未來3-5年可能不會有大的改善,8-10年的走向目前也無法判斷,總之是不會太樂觀,我們也不能指望依靠中美關係的發展來帶動中國的外交;而中俄則是需要保住的,雖然不清楚普京的繼承者是否會有新的政策變化,但是只要是普京還在,應該說中俄之間變數就不大;就中歐關係而言,中國當前是在極力拉攏歐洲,因為俄羅斯更多的是在政治安全上與中國相互支持,經濟上確實在中國全球經濟版圖中佔的位置和比重非常小,遠遠不能與歐盟相較。歐盟不僅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重要的高端原材料市場。再加上面對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未來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包括科技和人才的引進來,我們可能都會更多的瞄准歐洲。因此我認為歐洲在中國未來外交政策重點中所佔據位置會更加重要。而且歐盟能夠成為中國用來平衡美國的一個籌碼,同時也是一個橋梁抓手來牽住美國,防止中美脫鈎。因為美歐不可能脫鈎,只要中歐還在不斷地深化合作,維持健康自主良好運轉的態勢,那麼美國對中國的脫鈎也就只是說說而已。所以總體來看,我對中歐關係未來的走向是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去年秋天,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約瑟夫·博雷爾(Josep Borrell)交談時強調歐洲保持戰略獨立的重要性。王外長指出,保持多邊主義和外交獨立,可使歐盟實現經濟繁榮,保障戰略利益。暫時,在美國-歐盟-中國的三角關係中,華盛頓除了政治聲明外,無法向歐洲提供可替代中國的現實合作可能。歐洲最大電信設備集團愛立信試圖說服瑞典政府,不要限制華為進入當地市場。其原因在於,不然的話,愛立信在中國的業務將面臨相應的威脅。需要知道的是,愛立信業務增長的主要份額恰恰來自中國市場。美國此前曾宣佈,可能從歐洲主流電信廠家購買設備,但後來又沒了音信。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機情況下,排在前面的不是政治言論,而是經濟利益。暫時,美國在此方面正輸給中國。而且布魯塞爾也明白,華盛頓秉承的是自身利益,只是在對美國有利時才談及夥伴關係。比如從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以看出,協議能夠落實,是因為中國縮減從其他國家、包括從歐盟的購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