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援引王志剛的話寫道:“我們知道,科技創新曆來都在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後這個作用將會更加凸顯、更加重要......當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
那麼,為何現在提出此類建議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現在已經完全進入數字發展階段,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數字化動能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和發展。這種大的歷史潮流下,科技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對科技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性更加重視是新時期發展的需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週五在上海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強調,中國對科技創新賦予重要意義,認為其是發展的主要動力。
確實,進入21世紀,中國的技術發展大大加快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規模。2019年年末,中國成為啓動5G技術的國家之一,開發太空也非常順利。2019年1月,“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順利軟著陸,“北斗”新系統也開始運營,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FAST射電望遠鏡。中國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2A”在世界500強超級計算機中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
劉玉書強調:“中國不僅在大部分產業領域已逐步完成了科技驅動的轉型,而且在相當一步分高科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轉變。有些領域已經沒有可以跟隨和學習借鑒的對象了。”
據新浪科技報道,2020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資達到17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15.2%。高科技幫助抗擊疫情,而且8年時間里,中國有21家公司進入100強互聯網企業排名之中。
王志剛部長在聲明中提請注意的是,儘管中國在努力創造自己的技術,但也關注聯合發展與合作。
專家劉玉書認為:“中國在科技合作領域一直秉持開放透明的原則,不會對科技合作設限。未來中國依然會堅持面向全球的寬口徑、低門檻的合作模式,最大化地促進全球化的科技合作,推動國際科技創新。”
比如,中俄兩國宣佈,2020-2021年為中俄科技合作創新年。在此框架下,實施數量不菲的項目:合作建造飛機、尋找新能源以及聯合開發太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