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去年中國政府就已開始出台多項措施刺激經濟復蘇。不過當時這些措施是針對貿易戰造成的不利的經濟形勢而採取的。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強調,他們將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並避免採取大量的貨幣刺激措施。後來,針對COVID-19疫情帶來的後果開始採取金融措施。例如,為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已多次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非應稅收入上限增至五千元人民幣(705美元)。同時還降低了包括增值稅在內的稅率。總體而言,金融刺激措施花費約人民幣2.3萬億元人民幣(合3240億美元)。還採取了貨幣刺激措施,包括降低中期多邊基金和貸款基礎利率。
為了應對2008年危機,中國中央政府當時出台了規模空前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這筆錢用於建設基礎設施。這在當時幫助維持了危機時期較高的增長率。但這也帶來了多個經濟部門過熱和信貸快速增長的問題。
除此之外,由於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外界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因此中國現在需要通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大內需。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必須通過發行特殊債券來籌集資金。今年,中央政府一再擴大地方政府的債券配額,包括上周宣佈的1萬億元人民幣的額外配額。因此,前六個月地方政府可能會發行近3萬億元的債券。相比之下,去年所有此類證券的發行規模為4.36萬億元。
最後,還有一個措施,就是發行專項債券。這些資金將用於幫助企業和社會支持民眾消除COVID-19產生的後果。擬發行的專項債券規模尚不清楚:可能仍需要兩次會議確定。但是《環球時報》援引專家的預測稱,發行規模可能達2萬億元。
由此可見,簡單的計算就能表明,由於採取了一系列金融和貨幣措施,中國至少按名義金額計算為克服當前危機所花費的實際金
賈晉京專家接著說:“從西方國家來看,比如美聯儲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更多的是為了傳導進市場,即市場主體獲得資金後用於償還債務。因為此前市場主體已經是債台高築的情況,疫情期間現金流的減少更加劇了還債問題。所以總體還要取決於經濟本身是否有實質性的需求增加,在中國是有的,但是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目的是還債,並非經濟的實質性需求增加。目前中國沒有發生嚴重的流動性不足或資產負債表型衰退這樣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很多西方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在中國是不存在的。疫情期間,中國不少企業的資金週期拉長,同時人員大量聚集仍然不被允許。那麼在應對這些問題時,一個需要政府擴大赤字、發行債券,給企業減稅降費;二是增加消費,比如發放消費券。”
在疫情高峰期中國專家界以香港地方政府如何向每位成年公民分發10000港幣(合1200美元)為例,討論了向民眾提供直接金融支持的可能性。但是此項措施將導致預算財政負擔大大加重。而且其經濟效果令人懷疑。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的一項研究表明,疫情過後將有20%至30%的中國人更加謹慎地消費。
中國經濟全面刺激方案將在兩屆會議後公佈。不過現在就可以說,政府正在考慮前些年所犯的錯誤,不會使流動性充斥整個經濟,以免導致不平衡和泡沫。例如,儘管地方政府吸引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資,但基礎設施建設的本質現在有所不同。鬼城將沒有多餘的機場,六車道的道路。現在的重點是建造新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加速5G網絡、數據中心建設,發展智能生產和物聯網——一句話,加快經濟數字化。這些支持措施的短期效果也許不會像2008年的道路、橋梁和火車站建設那樣明顯和迅速,但從長遠來看,它將幫助中國實現質的飛躍並達到經濟發展的新水平。然而,就GDP絕對值增長而言,中國也不太可能輸掉。根據專家們的計算,將經濟數字化程度提高1%,可實現GDP增長0.3%。此外,根據分析公司ICD的預測,到2023年中國GDP的50%以上將與數字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