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德明教授說:
“一般的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對糧食產能是有影響的,但是對質量方面的負面影響我倒是很少看見,我也覺得沒有太大的道理。而且就算是有影響的話,也不至於後果這麼嚴重,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
最近在達沃斯論壇上有這樣一個關於氣候變換對食物質量影響的討論會。其中一名與會者、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約翰·羅克斯泰姆說,全球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對食物的營養性產生影響,這將提高全世界因食物不足的死亡率。
靳德明認為這種觀點毫無依據。他用灌溉水稻為例對此進行瞭解釋。
靳德明認為這種觀點毫無依據。他用灌溉水稻為例對此進行瞭解釋。
他說:“比如說水稻,氣溫升幾度之後,我相信它的使用品質依然是安全的,營養性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水稻它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含量不太高,溫度升高之後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就算造成影響,這個影響甚至會小於不同水稻品種之間的差異。因為現在的水稻就是有些蛋白質比較高,有些蛋白質含量比較低;有的氨基酸含的高,有的可能更低點。這些已經存在的品種差異都會大於氣候影響造成的差異。“
食物質量問題不僅是世界科學界和生態活動家經常談到的問題,也是一些國家在立法層面上經常考慮的問題。
1月21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簽署糧食安全法令,該法令規定禁止俄羅斯進口轉基因作物,禁止在俄境內種植轉基因作物、養殖轉基因動物、生產轉基因食品。
眾所周知,第一批在武漢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是在當地海鮮市場工作或購買食物的人。醫務工作者稱,在當地市場可以購買到的或者可以品嘗到的野生動物蛇或者蝙蝠是病毒載體。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黃文教授說:“食品安全問題從以前那種急發性的,比如說食物中毒,慢慢地過渡到現在這種慢性的食源性的問題,比如說一些非食品物質的使用或者非法添加,因此國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專家指出,食品安全性應該立法保證,但是也要經常進行確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學研究。
黃文教授說:“我們目前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既然國家出台了法律,我們就要遵循法律;另一方面,科學研究要有創新,需要開拓各種方向,因此有時候法律法規會滯後於我們的研究。因為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的,科學問題是對未知東西的探索和發現,食品安全它也是屬於這一個類型的科學研究。現在一般來說,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們都會去做一個食品安全的評價,會從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遺傳性毒性等等這樣的一些實驗去觀測。“
總之一句話,在對小動物進行實驗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會對食品安全性做出評估。一般都是以小鼠來做實驗。
黃文教授指出,關於人這一部分,做小鼠實驗的劑量會是做對人實驗的十倍或者是百倍,人的安全系數會取最大的無作用劑量的1/100或者1/500。從理論上,只要做了安全性評價的食物,相對來說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