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細胞人造肉距離我們的生產和日常消費還有很大的距離,而離我們消費者比較近的、發展前景最大的是‘植物肉',即大豆蛋白人造肉。" 周啓宇說道。
而植物人造肉的發展前景更大是因為 它的優勢明顯,周啓宇稱:第一,"植物肉"可以按照人類具體的營養需求來進行營養干預;第二,"植物肉"可以有效地減少或者控制生產的環節,而避免動物生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生產風險或是健康風險;第三點,大豆的產量足夠大,生產週期短,所以"植物肉"的原料獲取容易,供應更便捷。
周啓宇強調:"在突發情況下,如果某個地方突然需要一批肉,相比於動物肉需要相對較長的生產週期,植物肉可以快速地進行供應。"
而與優點相對應的就是,"植物肉"也有不可避免的兩大缺點,一個是原料具有不穩定性,另一個是育種技術的缺陷。
他說:"因為‘植物肉'依靠的主要是大豆蛋白,而每一批大豆的成色並不均勻。原料的不穩定性,就可能會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第二點,大豆主要是用來榨油的,它本身的用途並不是為了提取蛋白質,所以目前的育種技術主要是為了讓大豆的含油量更高。所以需要更符合‘植物肉'需求的育種技術,現在各個國家都在爭取突破這一點。"
對於大眾來說,最關心的是人造肉和動物肉的口感和味道的差距,周啓宇明確表示,人造肉和動物肉在味道上確實是有一些差異 。
他說:"我們把植物蛋白從橢圓形的球狀性蛋白慢慢地拉長,變成長鏈性蛋白,目的是去模仿肉的結構。但是植物蛋白始終沒有完全做到跟動物蛋白一模一樣的程度,只是在不斷地靠近。所以,在口感上無法做到跟肉一樣的口感。"
除此之外,周啓宇還強調,人類對肉的風味研究比較基礎,需要更多地研究,找到更多影響肉類風味的因素,從而讓人造肉更快地完成自身的進步。"現在據我們所知真正影響肉類風味因子大概有1520多種,我們現在的調味技術主要是模仿1500多種因子中的三個主要因子,而其他的很多次要性因子實際上還需要更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