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之一是,增長降低不平等性、增加幸福感。從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看,它的經驗比其他任何事例更有力地推翻了這一神話。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無疑,這些屬於相對不平等,而中國毫無疑問減少了絕對貧困。大多數中國人過去生活在更公平之中;如今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平等社會中,這裡最貧窮的10%群體的收入從1980至2015年間提高了近65%。考慮到這樣的進步,可能會以為中國人也變得更加幸福了。但情況似乎正好相反。在2017年《世界幸福報告》一個章節中,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論據:儘管中國GDP猛增,其公民的主觀幸福感卻有所下降,特別是在貧窮和老年群體中。更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中國主觀幸福感仍低於1990年的水平,但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上升,而過去十年的增長要慢於1990—2005年間,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指出。
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的另一篇文章則開篇問道:中國會自我封閉嗎?中國正從出口型經濟轉型。2015年以來的15個季度中,有10個季度內需為GDP增長的貢獻超過60%,而在2018年上半年則接近80%。就許多消費品而言,中國今天已成為世界最大市場。同時外資進入服務部門的阻力仍很大。政府似乎鼓勵本國企業發展,這要歸功於《中國製造2025》計劃。但這些趨勢不一定意味著,中國將對外界關閉大門。中國仍依賴於外國技術,而且它一半的技術進口僅來自三個國家——美日德。如果中國自我封閉,這將給其鄰國經濟前景造成損害,直接破壞本地區的穩定。中國在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內問題後,將開始失去來自當前為其經濟工作的跨國企業的投資與技術。2015年以來中國共有48.1萬外國企業,就業人員約有1400萬。大約40%的中國出口產品來自外國公司或合資企業。此外,外國公司生產87%的中國電子產品,59%的機械製造產品。受到現在貿易糾紛影響的,正是這些部門,並非偶然。中國偉大發現的逆轉不僅會損害中國,也會損害所有其他國家,包括美國。無法獲得中國市場、出口和人才,將導致價格上漲,全球經濟總體放緩。中國進口讓美國消費品價格降低27%。而考慮到中國出口美國的77%產品是用於生產成品的中間品和資本品,在美公司將直接受到高額關稅的損害,美國報業辛迪加的文章指出。
意大利《共和報》最近發表一篇關於中國2018年取得的偉大科學成就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國向我們星球的衛星背面發射了一個探測器。發射時間是12月8日。中國計劃讓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又一次科學發現。機器人研究者用中國神話的月亮女神嫦娥命名為“嫦娥四號”。它或在1月抵達月球,降落在最不平的地區之一。這就是遠離南極的卡門撞擊坑內——被一個最大最古老的小行星撞擊而成。此次發射的目的,在月球土壤中栽培土豆和其他種子。考慮到月球背面一向黑暗,溫度約為173度,甚至都會給探測器提供能量帶來困難,這一工程難度極高,意大利《共和報》指出。
據英國《電訊報》報道,中國南部一些省份要求學生攜帶芯片,用來監控他們是否逃課。貴州省和臨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十多所學校要求學生穿“智能校服”。嵌入校服的兩個芯片能夠承受500次的洗滌和150度的高溫。這種校服可讓老師和家長監控學生們的位置。這不是中國學校引進的首個技術創新成果。安裝有人臉識別技術的智能攝像頭也很流行。這種裝置被安置在校門口,防止無業人員和流浪者、或者潛在的犯罪分子進入校園。植入芯片的校服也可用來尋找丟失的學生,英國《電訊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