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義救援、災害救助和安全及自由航行領域合作,是我們海上合作的主要方向。"莫迪宣佈說。他強調,對於南亞和東南亞來說,海上合作和安全是主要問題。該題目是各方領袖討論的中心。
與此同時,觀察家們注意到,有關在馬六甲海峽舉行聯合海上軍演的消息並未公佈。峰會前,西方媒體指出,這才是會議的主要內容。但這一倡議並未獲得高層領導的政治支持。原因之一是,今年已經確定中國-東盟首次海上演習。中方的此項倡議,在去年11月份馬尼拉舉行的東盟峰會上獲得東盟領袖們的支持。
不排除,東盟國家暫時還未做好與印度搞海上軍事合作的準備,避免再次刺激中國。不管怎樣,大多數政治學家和觀察家們分析新德里峰會結果時認為,印度想借助與東盟發展合作來平衡中國在本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她說:"當然,有聯合起來制衡中國的企圖。但認為,這種企圖與平衡中國無關的看法是沒有遠見的。中國力量上升是明顯的和完全公開的。與此同時,平衡中國力量增長是一回事,但要反對中國則是另一回事了。反對中國,從實質來說是相當複雜的。中國力量上升,是客觀因素。這一趨勢,將在所有方向不斷加大。印度和東盟有意平衡中國影響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在亞太地區非常活躍,其中包括在軍事和鞏固自己在印度洋地位方面。中國參與大型地區港口復建工作。北京在玩自己的遊戲,但我感覺不到,有誰想與中國直接對抗。但是,地區鄰國意圖平衡中國各個方向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這一點將來也會看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太平洋研究中心研究員沈世順指出,對於中國來說,中國-印度-東盟之間不存在"尖銳之角"。
他說:"印度一直有‘向東看'政策,與東盟國家開展合作本來也是該國既定的方針路線,包括海洋合作也是目前的一個熱門話題。首先,印度和東盟國家的合作較之前有所加強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會將印度和東盟之間合作的目的解讀為對抗中國。因為即使印度有這方面的企圖,能否得到東盟國家的響應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這樣是損人不利己的。其次,東盟國家和中國的合作進展非常順利,尤其是在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方面,各方合作在逐年深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家趙乾城與沈世順的觀點有不同之處。趙先生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指出,在亞洲,印度並不像中國那麼強大和有影響力。但卻試圖利用南海糾紛來制衡中國。東盟一些國家、其中包括新加坡更傾向於實施平衡政策。他們歡迎在東南亞有更多的權力來制衡中國,以便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他們對印度伸出的橄欖枝是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