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經濟:是社會福祉還是社會風險?

© AP Photo / Mark Schiefelbein中國新經濟:是社會福祉還是社會風險?
中國新經濟:是社會福祉還是社會風險?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國新經濟領域增長要比總的GDP增長快兩倍。這是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得出的數據。而且,在最近10年時間里,就業崗位增加比其它領域多出了20倍。社科院專家們認為,新經濟和高科技是新增長源,給社會帶來穩定,避免經濟軟著陸。但是,機器人化和使用高科技,能否帶來摧毀若干職業的風險呢?

中國不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不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
新經濟,是高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從事的業務:從電子商務到在線貸款和定出租車。新經濟的概念是,無形資產佔優勢(服務和技術)、有形資產角色在下降的經濟基礎設施。也就是說,是知識、新信息技術經濟,是一種新的經商模式。可在對傳統原材料依賴最小化的情況下賺取利潤。中國和很多其它國家都把希望寄託在此類領域的發展上。中國制定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前,將單位GDP能耗降低15%。此外,在此之前,中國計劃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領先國。該領域應聚集起1500億元人民幣。

據中國社科院資料,從2007年到2017年10年時間里,中國新經濟平均年增長16.1%。這要比國內總的GDP增長快1.9倍。此外,高科技領域的新就業崗位每年 增長7.2%,這要比其它經濟領域創造的新勞動崗位的平均速度快22倍。很多初創高科技公司,10年間變成了世界巨頭,市值超過10億美元。比如,拍拍貸的P2P貸款平台,截止12月末的市值高達21.3億美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市值是4480億美元。而騰訊公司超過了臉書,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

很自然地,公司急劇擴張,需要增加員工人數。而且,政府也鼓勵這一趨勢。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劉英對此進行了介紹。

她說:“正是由於高科技的應用,提高了生產力,繼而也會帶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能夠在更多的領域和產業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產生更大的人力需求。例如,互聯網時代跨境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需求,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這部分產業對人力的需求其實更多。而隨著生活水準和消費升級,高科技的應用,科技解放了人手,恰恰能夠促進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服務業方面更是如此,一些新的產業模式對就業會起到拉動作用。所以我認為高科技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需求。我們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高了生產力,就提高了整體經濟增長速度和國民收入,也就創造了更多的消費。有更多的消費,就會有更多的需求產生,從而帶動更多的生產和就業,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中國能否把移動支付引到國外?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能否把移動支付引到國外?
社科院在研究報告中舉出了“滴滴出行”的例子。這家公司一年中開出290萬個工作崗位。他們為2100萬名司機提供了就業保障,每天完成2500萬個出租訂單。衛星通訊社記者在京和訪問滴滴公司期間,公司相關人員自豪地說,“公司40%員工是女性,按照世界標準,這也是極高的指數了。”確實,這家公司目前是真正帶來社會福祉的企業。再有,公司借助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大大提高了道路行車安全。據《財新》報道,這家公司本土和國外第二輪融資額為40億美元。目前,公司市值達到560億美元。據悉,第二輪募集的資金將投入到發展人工智能、國外擴張和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

但是,經濟“優步”並非對所有人有利。確實,這一進程對客戶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聯繫,避免了中間環節。也就是說,最終消費者服務將變得更為便利。然而,卻出現了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通過怎樣的方式,能讓使用軟件平台的服務提供者承擔必要的責任呢?再有,在線訂車,無論是滴滴還是“優步”,都在把傳統的出租公司從市場上擠壓出去。也就是說,與直接駕駛無關的調度、機械師等人員將失去就業崗位。甚至,出租車司機本身也在對新公司產生太多抱怨。今年,反對Uber的出租車司機罷工在全世界爆發。因為這種生意模式,是建立在價格傾銷基礎上的。司機要想有不錯的收入,每天起碼需要工作12-14小時。顯然,這不是甚麼社會友善型的工作了。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行車安全。

“小豬”網站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愛彼迎的中國競爭對手“小豬”可以識別人臉
但不管怎樣,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還是認為,這些不良因素,僅是新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出現的。不同領域有不同的風險,但最終,新經濟將給社會帶來福祉。

她說:“有些人看到了高科技對部分就業的替代而產生擔心減少就業,而實際上,恰恰是因為高科技進一步深化了勞動分工,進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需求。高科技通過變革生產關係,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進而加大了對新增就業的需求。與此同時,高科技本身就是生產力,通過直接提升生產力來增加生產規模,降低了成本,擴大了需求,從而進一步擴展了市場,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來拉動更多就業。科技創新對於不同行業的就業彈性不同,所以帶來的就業數量增減不同。但長期來看,隨著科技的發展,帶來長期的就業增加和質量提升是必然的。”

時間會證明,最終將有怎樣的結果。不管怎樣,傳統經濟在繼續壓縮。中國人社部今年2月通告稱,煤炭和鋼鐵工業將縮減18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人或將失業。不排除,他們將在中國新經濟前沿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