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AAM(聯合研發的新型空對空導彈)項目起始於2014年11月,獲得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准。JNAAM的基礎是英、德,法等歐洲6國共同開發的空對空導彈“流星”。它的主要優勢是射程遠,但是導彈的誘導能力有待提高。日本人建議利用搭載有源相控陣制導雷達的三菱AAM-4導彈的技術。據《產經新聞》稱,這種結合將能製造出世界最強的導彈。
政治學家韋爾霍圖羅夫認為,“流星”導彈很不完善,與日本的同類導彈相差無幾。它也載有有源相控陣制導雷達,射程不到100公里。“流星”的研制用了很長時間:想法出現於1994年,做出研制的決定是在2000年,而研發工作2002年才開始,2006-2007進行了試射。僅在2016年7月導彈才開始列裝瑞典空軍。法國指望在2018年能獲得這種新型導彈。有可能它在某些方面優於日本的同類導彈,但在韋爾霍圖羅夫看來,聯合研制新型導彈沒甚麼太大意義,再說還不知道何時能服役以及最能能否服役。
而根據俄羅斯軍事專家西夫科夫的意見,有可能日英希望製造出一種強於美國的導彈。日軍雖然裝備精良,但幾乎都是由美國提供的。海上宙斯盾作戰系統,導彈,甚至包括全部的戰機,個別除外,也都是美國的。英軍裝備也幾乎都是來自美國。
韋爾霍圖羅夫補充道,除了R-37,俄羅斯正在進行更完善的空對空導彈的飛行試驗。由此可見,處於技術和成本研究階段的日英聯合項目,與俄羅斯軍隊中的導彈相比,已經落伍。哪還談得上導彈的聯合研制?這的確令人費解,因為在我們看來,開發任何新型武器的主要依據是,它應具有技術上的巨大優勢,擁有新的戰術能力。每個擁有空軍的國家,都在力爭確保自己的技術優勢,並讓其在實戰中轉變成空中優勢。然而,當所謂的新型武器,其技術水平才剛剛達到蘇聯時代的水平,這實在令人費解,而且不禁要問:英日導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強嗎?
項目一旦成功實施,日英打算將該導彈搭載在最新的隱形戰機F-35 Lighning II。不過還需就聯合生產達成一致,為此還需獲得在類似問題上極其保守的日本政府的批准。而且聯合研發的成本很有可能也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