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留學背後的差異和現實挑戰

© AP Photo / Michael DwyerВыпускники Гарвар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Выпускники Гарвар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5.07.2023
關注
獨家
近年來,一則有關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比例超過80%的傳聞在中國網絡上廣泛傳播。儘管清華迅速在其微信公眾號上予以否認,提供了數據顯示該校在2018年的畢業生中僅有16.5%選擇出國,而在2021年和2022年,這一比例僅約為7%。然而,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中國年輕人對於在西方國家生活前景的深入思考,無論是繼續學業還是尋找職位機會方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了一位曾在美國生活了十年後選擇回國繼續深造的中國學生,他分享了關於實現"美國夢"的困難、中美兩國教育差異以及在美國學習國際關係專業時的困擾。
陸逸沛不僅在美國完成了他的高等教育,還度過了他的中學和高中時光,這段經歷對他的個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與新聞學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獲得碩士學位後,他決定回到中國,在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的採訪時,陸逸沛詳細講述了他在美國的生活和教育經歷,以及促使他回國的原因。
© 照片 : 陸逸沛陸逸沛
陸逸沛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4.07.2023
陸逸沛
自己人中的異類
陸逸沛表示,作為華人在美國成長是一段艱難的經歷,無論是在個人成長還是知識獲取方面都面臨困難。一開始,這體現在他在小學階段英語水平的不足,以及與當地文化規範的不融入。
"在強調課外活動和全面發展而非學術嚴謹的西方初等教育體系下,直到高中我才開始挖掘自己的立足點。"
進入高中後,英語已不再是障礙,但社交融入的問題並未消失。
"儘管語言不再是問題,但社交融入仍然是一個挑戰。在一所擁有2000名學生的公立中學和高中就讀,顯然我是一個非本土學生。我既無法融入白人群體,也無法與美國出生的華人(ABC)融為一體,而這兩個群體在學校中佔據了大多數。與ABC相比,儘管我們有相似的民族背景,但我發現在語言、思想意識和文化聯繫方面缺乏共同點。他們已經融入了美國文化,基本上美國化了。"
當美國孩子們忙於社交生活並主要考慮如何在不被父母發現的情況下偷偷喝酒時,中國孩子們(ABC)則建立了自己的圈子,熱衷於討論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和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陸逸沛對這兩個圈子都感到陌生。
此外,他提到美國存在反華種族主義的問題。雖然現在這種問題主要表現為言語虐待,但襲擊和搶劫事件也變得更加頻繁。
"我同意近年來這種心態有所惡化,主要原因是美國主流媒體和政策制定者對中國政治的妖魔化宣傳,給普通中國公民,特別是在美國生活的中國公民造成了傷害。就我個人而言,我唯一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我12歲剛到美國時,一個白人孩子叫我‘chink’。當時我並不瞭解這個詞的含義,後來瞭解了也只是一笑而過,但我同意亞裔歧視已經變得普遍化。"
五角大樓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7.07.2023
五角大樓指責中俄高校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個人觀點的交匯,衝突,和重塑
大學生活讓陸逸沛短暫地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在2020年,他本科最後兩年時,他加入了美國國家政治學榮譽學會。這時,他開始認真思考西方的教育模式和世界觀與他個人的感受以及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一切源於我加入美國國家政治學榮譽學會,從而有機會參加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安全研討會。這個活動匯集了美國的野外記者、立法者、教授和作家,討論他們對後新冠疫情時代美國內外安全挑戰的看法。最為顯著的是,中國和俄羅斯被認定為主要原因。討論的主題圍繞著這兩個國家對美國構成的重大軍事、政治和網絡安全威脅,而中國的威脅被認為比俄羅斯更具爭議,尤其是在2021年的轉折點上。這一點也體現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確定為美國的頭號敵人。這些討論引發了我深入的內省,我意識到我很抗拒演講者對中美關係的強硬立場和將中國作為全球霸權威脅的主流觀點。我意識到我需要重新評估自己作為在美國攻讀政治學/國際關係的學生身份以及與國內的聯繫。"
陸逸沛決定暫時擱置他在本科時的政治學研究項目和深耕傳統國際關係學研究生的願景,轉而在南加州大學開始攻讀傳播學碩士學位,從政治傳播角度繼續探索中美動態。
"隨著研究能力的提升,我的個人意識形態也逐漸成熟起來。三個關鍵的認知形成了我的觀點:首先,我不同意美國媒體和政治言論對中國的對抗性描繪;其次,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夠促進中美關係的穩定,而不是加劇分歧;第三,美國的學習環境缺乏對中國政治進行深入研究和與中國學者進行對話的真正機會,這是由於制度偏見和意識形態對立所導致的。基於這些原因,我決定回到中國,特別是北京,中國政治活動和外交政策的中心,以追求一個對我來說更加客觀平衡的視角。"
在美國生活了10年後,他決定返回中國,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致力於在西方輿論和全球生態中創造一個公正的中國形象。
"在西方媒體的敘事中,中國的形象經常被曲解、誇大或局限在某些特定的視角上。這種失真的敘事導致了西方觀眾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而真實的中國故事往往被掩蓋或忽略。在美國生活期間,我對美國政治體系、社會文化和中美關係有了深入的瞭解。這為我提供了一種雙重視角的獨特機會,使我能夠深入瞭解中美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觀點和立場。然而,我也意識到西方觀眾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細節的瞭解十分有限,常常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局限。我內心深感有責任彌合這種知識鴻溝,以更加全面、平衡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我希望能夠借助我在中西方觀點和文化間的深入理解,促進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通過傳播準確的信息和消除誤解,我希望為打破刻板印象、建立更加全面的中國形象做出貢獻。"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чипов в Кита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06.2023
中美競爭中是否還留有科技合作的空間?
西方教育更好嗎?
陸逸沛有著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學習的獨特機會,每所大學都具備自身獨特的教育優勢和機會。儘管西方教育體系擁有客觀的優勢,但萬事總有兩面性。
陸逸沛指出,美國教育體系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職員工、學術卓越和先進的研究設施,以及靈活性和跨學科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適應能力。然而,也存在一些常常被回避的缺點。例如高昂的教育費用(平均4年本科學費大概範圍在8萬-20萬美金不止)對學生造成了負擔和高額負債。其次,過分偏重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工作所需的實踐技能,這限制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陸逸沛稱美國對留學生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美國中心主義”。他表示,美國教育的偏嚮導致對其他文化、歷史和文學缺乏深入瞭解,從而限制了學生對多元文化世界的真實理解和欣賞。這可能導致政治和決策上的片面性,因為缺乏對衝突和立場的本質瞭解。
“針對我的專業而言,美國教育體系的西方文化偏向和有限視角對學生的全球意識和文化敏感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偏重導致了對其他文化、歷史和文學的瞭解不足,限制了學生對多元文化世界的真實理解和欣賞。這種依賴可能導致信息的過濾和選擇性偏見。政策制定者和國際關係從業者如果只局限於傳統的信息來源,容易受到主流觀點和立場的影響,無法獲得來自不同文化、社會和政治角度的觀點。這樣的局限性可能導致決策的失衡和對其他國家的誤判,並阻礙與中國有效交流。缺乏對其他文化的深入瞭解和對有限視角的依賴可能導致國家間的分裂和緊張關係的產生。”
遵從內心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陸逸沛給有展望想要出國留學/工作的同學們提出了建議。他表示,移居另一個國家可能是年輕專業人士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然而,應時刻做好面對文化差異和負面經歷的準備。在接納世界多樣性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核心信念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在接納多樣性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核心信念也是至關重要的。當試圖融入一個新的環境時,特別是來自獨特文化背景的情況下,遇到挑戰是自然而然的。在接納寄宿文化的同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需要進行內省和反思。花時間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原則和文化遺產,使它們能夠在接受新的經歷的同時保持自己身份的重要方面。"
此外,在做出留學決定時,瞭解當前的政治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遺憾的是,近年來仇亞情緒和事件有所增加。保持對此的瞭解,尋求可用的社區和資源的支持,並與有類似經歷的個人建立聯繫,是克服可能遇到的挑戰或歧視的重要步驟。建立一個支持網絡提供歸屬感,並幫助克服障礙。瞭解中美之間的政治動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畢業生應謹慎行事,並瞭解參與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討論可能產生的後果,因為政治因素可能對雙邊教育交流乃至中美關係產生影響。"
Празднование Нового года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 Пекин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4.03.2021
“你是哪裡人?”
中美雙邊教育交流的趨勢
一些統計數據顯示,教育和學術交流長期以來一直是美中關係的支柱。在過去10年中,中國一直是向美國輸送最多留學生的國家。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IIE)的數據,2019年中國在美留學生人數從2009年的13萬人增加到37萬人,增長了兩倍。這也使得中國成為許多美國大學和學院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中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近150億美元。Axios的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每年在美國的平均花費超過10萬美元。
然而,近年來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數據,自2019年以來赴美留學人數減少了約10萬人。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僅包括去年疫情的影響,還有特朗普政府頒布的“10043號法令”,為希望攻讀技術專業的外國學生獲得簽證設置了障礙。
美國的高等教育曾經是許多中國家庭追求成功和地位的象徵,但如今它正在失去吸引力。中國教育公司新東方(New Oriental)的調查顯示,即使在8年前,計劃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中約有一半希望前往美國留學。然而,到了2022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心中仍懷揣著赴美的夢想。
年輕人如何理解 中國式現代化?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3.12.2022
2022年度回顧
年輕人如何理解 "中國式現代化"?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