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慕尼黑安全會議:美歐矛盾將持續深化

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2月14日至16日舉行。美國副總統萬斯2月14日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就民主、移民等多個方面抨擊歐洲,令與會者震驚不已。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鵬就此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慕安會已成歐美分歧縮影,未來雙方在安全、經濟、價值觀方面的矛盾恐將持續深化。
Sputnik
來自不同國家的高級政府官員在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討論外交政策領域當前面臨的挑戰和問題。萬斯在發言時對俄烏衝突等熱點問題輕描淡寫,而以犀利言辭對歐洲盟友進行了猛烈抨擊。
萬斯說,“我最擔心的威脅不是俄羅斯,不是中國,也不是任何其他外部勢力。我擔心的是來自內部的威脅。歐洲正在放棄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他認為,歐洲領導人忽視歐洲民眾,彷彿將他們當作“馴養的動物”,不聽選民的意見,基於“不牢靠的懷疑”壓制或取消選舉,就像在羅馬尼亞那樣。
萬斯還點名批評了英國、瑞典和德國。他指責英國在宗教權利方面出現倒退,招致“信教的英國人的基本自由”受到攻擊,譴責瑞典將一名在公共場合焚燒《古蘭經》的活動人士定罪為“仇恨罪”,批評德國主流政黨達成的不與反移民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合作的共識,說移民問題在歐洲已經“失控”。
此外,萬斯還重申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要求,即歐洲要採取更多措施加強自身防務,這樣華盛頓就可以把重點放在其他地區,尤其是印太地區。
在萬斯演講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表示,萬斯“試圖挑起與歐洲的爭端”。德國總理朔爾茨稱,德國不會接受外來者干涉“我們的民主、我們的選舉和民主輿論”。而儘管遭到批評,英國政府仍呼籲歐洲與美國保持團結。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黯然表示,會議的初衷本是探討“跨大西洋關係”,但萬斯的講話表明,共同的價值觀已不再存在。剛剛舉行完的慕安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歐洲的一場“噩夢”。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承認,歐洲許多人不喜歡萬斯的發言,但坦言,夥伴國之間說話就應該開誠布公、直截了當。歐洲國家的武裝力量情況和經濟不讓美國擔憂,但在言論自由和寬容度遭遇侵蝕的問題上則不是。
梅德韋傑夫稱批評歐洲的美副總統萬斯是一個勇敢的人
在王鵬看來,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無疑凸顯了美國與歐洲在外交政策,特別是經濟與安全政策方向上的重大分歧。這種分歧的加深不僅源於特朗普政府自身的外交取向變化,更反映了歐美戰略利益的長期漂移。
王鵬進一步分析稱,首先,從安全政策角度來看,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會議上的講話再次印證了特朗普政府對歐洲承擔更多防務責任的強硬立場。特朗普政府認為,美國不應無條件保障歐洲安全,尤其是在烏克蘭危機、北約軍費分攤等問題上,歐洲需要承擔更大責任。而歐洲國家則更傾向於維持跨大西洋聯盟的傳統模式,希望美國繼續提供安全保障。這種分歧意味著未來北約內部將面臨更大的政策協調挑戰,歐洲或將進一步推動自身的防務自主化,如法德主導的“歐洲軍”構想。

其次,在經濟政策上,王鵬認為:“美國正逐步轉向保護主義,而歐洲則堅持多邊主義。特朗普政府優先考慮美國國內經濟利益,在貿易、產業鏈重組、補貼政策等方面對歐洲構成挑戰。例如,美國推行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已引發歐洲不滿,若未來特朗普繼續強化‘美國優先’政策,歐美在貿易補貼、技術標準、市場准入等方面的矛盾將加劇。”

最後,從價值觀角度,王鵬指出,萬斯對歐洲民主模式的批評表明,歐美在政治理念上的共識正在瓦解。歐洲推崇的“自由主義民主”日益受到特朗普政府質疑,特別是在言論自由、移民政策等問題上,歐美存在明顯立場差異。這種價值觀裂痕不僅影響政策合作,還可能加劇雙方民眾對彼此的不信任,進一步削弱跨大西洋關係的政治基礎。
王鵬總結道:“綜合來看,慕安會已成為歐美分歧的縮影,未來雙方在安全、經濟、價值觀上的矛盾恐將持續深化。”
雖然萬斯的言論震驚四座,但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認為,他道出了當今歐洲的真實情況。他預計,歐洲將“憤恨地咽下”萬斯提出的批評。也有分析認為,萬斯的演講不僅是對歐盟國家的“斥責”,也是西方社會內部在美國制定標準的“帝國基礎”上重新調整關係的開始。可以說,歐美關係正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
俄聯邦委員會副主席:西方集體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