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德國政府內閣以所謂國家安全問題為由,叫停了大眾旗下公司“曼恩能源方案”(MAN Energy Solutions)將燃氣輪機業務出售給中企的交易。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聲稱,德國普遍歡迎投資,但牽涉到“公共秩序”的關鍵技術必須受到保護,這就是交易被叫停的原因。“我們要保護可能對公共安全和秩序構成威脅的技術,使其免受信息洩露或受到與我們關係並不總是友好的國家的影響。”
根據德國《對外貿易法》,如果非歐盟企業收購一家德企超過10%的股份,同時該企業屬於“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德國經濟部將對此類並購案進行審查,並有權否決相關交易。
胡春春表示:“此次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比較湊巧,恰逢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焦點時刻,可以說這兩件事情既有區別又有關聯。”
專家進一步解釋,在中歐之間就關稅問題交涉的過程中,德國汽車業乃至德國政府一直都是持反對意見。當然,德國反對的原因也是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擔心本國強大的汽車產業可能會因歐盟加徵關稅政策而損失中國市場,或者遭到中國的對等關稅報復等。但是,歐盟的考量顯然是基於對在技術競爭中失去優勢的恐慌心理,這也促使它採取在歐洲內部都沒多少人支持的保護主義政策。
當地時間7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佈公告稱,歐盟委員會在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為期九個月的反補貼調查後,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此臨時關稅於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長持續四個月。
德國車企對此表示反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4日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做法完全行不通,不僅不能提升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反而可能損害那些在全球範圍內積極開展業務的企業。大眾汽車集團表示,長遠來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利於歐洲汽車行業競爭力的提升,弊大於利。
今年4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會談。李強表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10週年。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當前中德關係發展總體平穩,對話合作取得積極進展。雙方要推動雙邊貿易更加優化平衡發展,打造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發展等合作新增長點。
談及新能源產業,李強稱,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的優質產能,將對全球綠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方願同德方、歐方一道,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
胡春春認為,中德之間的問題性質則略微有些許不同。自2021年“三黨聯合政府”上台以來,德國逐漸將國家安全議題這一套美國人的地緣政治思維模式帶入傳統的經貿領域。眾所周知,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將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
專家介紹稱,實際上這並非德國首次叫停中德企業間的貿易活動,來自綠黨的德國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已經參與干涉了兩國間的經貿投資往來。近期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綠黨反對中國企業收購漢堡港一集裝箱碼頭的股份。當時該事件在德國莫名其妙引起軒然大波,整個社會和政界都進行了一些不實報道和情緒化討論,徬佛中國將要成為漢堡港的主人一樣。應該說這是非常典型的經貿問題泛安全化的案例。
因此,在胡春春看來,德國政府或者說綠黨主持下的經濟部叫停德國企業出售燃氣輪機業務給中企的交易,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對此我們感到非常遺憾,因為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今天,在全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各國之間能夠共同互利發展的領域已經不多了,經貿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中德之間應該珍惜的領域。雖然德方不會承認,但是對於所謂‘關鍵基礎設施’等概念的定義顯然具有政治色彩。”
胡春春指出,希望德國現政府在僅剩不到兩年的執政期內,以及將來的德國政府能夠想到中德在過去幾十年間通過互惠互利的經貿關係打下的良好基礎,盡可能少地把兩國經貿問題泛安全化,最大程度避免受到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話術的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這一事件時表示,中方反對將正常的商業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人為設置障礙,希望德方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