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並非金融監管機構而是執法部門官員根據歐盟委員會的命令在辦公室詢問該公司是否可能接受中國政府的工業補貼。為此沒收了該企業的信息技術設備和員工手機,檢查了辦公室文件並要求獲取相關數據。
中國歐盟商會表示對這些行為感到震驚,並對該事件表示“深感失望”。 獨立分析師兼全球市場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把突襲一家中國公司辦公室的行為與中世紀野蠻行為的最壞例子進行了比較。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專家說:“這就是‘為所欲為’,純屬強盜行為。此次突襲檢查符合美歐企圖針對中國競爭建立某種防禦措施的行為邏輯。歐盟並沒有確實依靠法律手段來證明對中國企業獲得補貼,而是轉而利用非法、非經濟手段,對中國、對中國的影響力、對中國的商品、對中國資本進入歐洲市場設置種種壁壘。 這是公開的強權保護主義。 歐盟之所以採用這種手段保護自己的生產和經濟免受中國影響,是因為它競爭不過中國,而且無法實現貿易平衡。他們很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甚麼他們使用這種純屬中世紀手段的原因。站在他們身後的是企圖懲罰比歐洲更有競爭力的國家。”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研究員錢亞旭博士指出,經貿問題政治化正在破壞中歐互利合作。
錢亞旭博士說:“歐盟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特殊性,介於聯邦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例如歐洲委員會就是一個超國家機構,是一個在各個成員國之上的機構。縱觀歐盟多年的發展,其超國家色彩日趨嚴重,比如戴高樂時期擁有一票否決權,該權利在2023年被取消。而超國家色彩愈濃,弊端也愈發明顯。隨著歐盟內部大成員國以及超越成員國的超國家機構權力增大,歐盟成員國尤其是小國的利益越容易被剝奪。這種情況下一旦歐盟失去戰略自主,比如隨美起舞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和泛安全化,最終損害的就是多方利益,對中歐互利共贏的合作也會造成破壞性影響。”
錢亞旭專家指出,此次歐盟使用非常規手段針對中企,涉及的主要是新能源領域。
錢亞旭專家說:“這種手段既不利於歐盟的經濟發展,也不利於其內部大市場的發展。歐盟採取這些措施,實際上是能夠意識到這會對中歐關係產生消極影響的。但之所以依然這麼做,與歐美政客當前的安全議題優先息息相關。對政客而言,安全議題能夠給他們帶來更高的支持率,是讓他們擁有更多政治籌碼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安全議題下,無論是本國還是地區的經濟利益,都不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選項。”
此前獲知,歐盟正在對購買中國醫療設備展開調查。 與調查中國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一樣,其目的是給中國供應商扣上擁有不公平優勢的帽子。此次調查將持續九個月。其間一旦發現中國採購市場准入方面缺乏“互惠”,歐盟將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盟招標。
就在昨天歐盟議會投票禁止歐洲市場上涉嫌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該法案沒有直接提及中國,但其發起者和支持者進行了遊說,希望利用該法案來阻止中國的進口產品。不過該法案需要得到 27 個歐盟國家的最終批准。據觀察人士稱,該法案獲得所有國家批准的幾率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