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盧科寧專家說:“世界上最大麻煩製造者是北約。這個組織一直在不斷擴大,因為集體西方國家希望控制盡可能多的領土,並有可能通過北約,包括控制中國的發展。印太地區還沒有北約存在,但有 AUKUS、Quad 等集團以及美日韓建立的軍事三角。不管斯托爾滕貝格如何保證北約仍將是歐洲和北美的區域聯盟,美國作為北約核心的計劃都與在中國周圍建立某種圈子以限制其發展有關。斯托爾滕貝格此次措辭有所軟化。北約希望減少北京的擔憂和焦慮,因為它不希望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這對北約國家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北約的最終目的不言而喻——以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威脅為藉口,在印太地區盟友的幫助下遏制中國。”
錢亞旭專家說:“我們可以看到,此次北約外長會沒有把中國問題作為中心焦點,同時也能看到舊金山峰會之後中美關係有了一定的緩和,沒有進一步跌至冰點以下。可以說在大氛圍下美國也需要講政治正確,緩和對華關係。但美國的心理底線依然認為中國是自己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因此在北約的措辭中才會有轉折,強調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所謂的安全挑戰。這是他們的一種心理想法。中美建交至今已經35年,雖然前30年雙邊關係起起伏伏,但總體上積極面大於消極面。然而過去的5年卻是消極面大於積極面。應該說這是結構性的轉變,也是一個事實。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美國戰略東移,但考慮到現在的國際局勢,無論是中東問題還是俄烏衝突都牽扯了他的大部分精力。所以美國需要穩住中美關係。然而另一方面,長期來看美國又確實無法接受中國的徹底崛起。這也是為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出現兩面說辭的原因。”
錢亞旭專家接著說:“隨著中美關係消極面的不斷擴大,美西方政客開始不斷打中國牌。但近年來中國牌似乎沒有過去效果那麼明顯了。因為中美在過去的5年里經過幾輪博弈,雙方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多領域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目前兩國的主流觀點均認同不能走向全面脫鈎,畢竟成本損耗會遠高於收益。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即使不大好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還是希望能夠利用這張牌去擴大與日俱減的影響力。另外,此次中美關係緩和後,中日韓緊跟著舉行了三方外長會議。可以看到,在美國主導的盟友體系下,各國還是傾向於靠近美國的主流意見。近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緩和可能也會形成一種新常態,即美西方國家將對華關係維持在低水平的緩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