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主任說:“今年以來博雷利的中國之行已兩度被推遲,此次敲定行程可以說是原定計劃的後續。目前來看,歐盟在對華政策方面主要強調無意“脫鈎”,但需要去風險。而中歐關係的發展本身也確實面臨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後歐洲領導人陸續來華訪問,都是想要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和相互瞭解,包括在國際焦點議題和雙邊經貿關係上加強溝通。而且今年恰逢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週年,博雷利來華期間,雙方可能也會就年底即將到來的中歐領導人會晤的相關事宜進行商討和安排。另外,就備受關注的“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問題而言,雖然此前負責歐盟經貿事務的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來華訪問時,中方已經與其就該問題交換了意見。但博雷利作為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其進行相關情況的商討溝通應該也會被考慮到。”
伊萬·波波夫專家說:“歐盟別無選擇,除了表現出哪怕是某種程度的自主權。這是在為全歐公眾輿論工作——表明願意與中國對話,尋找發展對華關係的各種可能的途徑。 中國是歐盟貿易和產業投資的重要夥伴。歐盟不得不這樣做的背景是,歐洲經濟形勢在逐漸惡化。意大利正瀕臨金融違約,形勢十分嚴峻。德國仍處於下滑態勢。每桶 85 - 105 美元的世界價格致使歐洲通貨膨脹加劇。西班牙看起來似乎是歐洲主要國家中最走運的,但西班牙的通脹也在上升。有人估計,2024年歐洲經濟增長率將下降,正是因為火車頭——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已經失去了動力。”
伊萬·波波夫專家說:“中國一直對接觸和發展合作持開放態度。如果歐盟有切實嚴肅的建議,並且從中國經濟的角度來看很有趣的話,那麼就會相向而行。中方始終歡迎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要等歐洲人向中方提供一些甚麼。今天西方集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像是一塊鐵板,並屈從於主導人的利益,因此人們懷疑歐洲是否有能力向中國提供建設性的東西。實際上,歐盟每當對華要做出一些積極的決定,就失去了統一,也不可能統一。例如,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和捷克乖乖地執行美國旨在破壞對華關係的指令。歐盟的外交政策需要達成共識,因此博雷利在對華接觸方面幾乎無權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