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正式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啓動調查,並稱有“充分證據”證明中國政府對其生產提供補貼。歐盟官方雜誌發表的一份聲明稱,根據公開信息,補貼“對本已脆弱的歐盟產業構成了直接損害的威脅”。
發佈的官方公報指出,歐盟委員會“在沒有收到聯盟行業或代表聯盟行業的書面投訴的情況下”決定展開調查。俄羅斯 獨立分析師和國際市場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稱歐盟的反華運動不過是“政治騙子”。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說:“工會維護的是行業利益,在這裡是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利益。一旦發生衝突,工會會自行發起調查。他們主要關注經濟方面的問題。他們通常抱怨政府補貼會造成某種傾銷價格。即干預市場經濟,違反市場規則,侵害本行業從業人員的利益。但這裡不存在這種投訴,這意味著歐盟的調查沒有經濟原因。
“如果真有經濟原因,工會自然會有理由地提出這個問題。既然這根本不存在,那麼這絕對是歐盟的一場政治把戲。這是對中國的欺壓,是歐盟企圖通過政治手段阻止自己 的競爭對手。而且這是他們的慣用伎倆,曾被用來對付中國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和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和中興。歐盟不過是害怕其競爭對手,所以他們打著反傾銷調查的幌子。這不是別的,正是政治操弄。”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前7個月中國對歐盟電動汽車出口額增長7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歐盟數據顯示,到2022年中國品牌將佔歐盟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8%,而中國品牌的市場價格比歐洲競爭對手便宜20%。
中國商務部稱歐盟的調查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需要指出的是,歐盟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用於電池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作為反制措施,中國也許將收緊電動汽車電池原材料的出口管制規定。這不僅可能增加歐洲電動汽車的成本,還將迫使歐洲製造商尋找中國原材料進口的替代來源,以支持整個生產鏈。
實際上,日本的經驗足可向歐洲人表明,尋找中國替代品會帶來巨大的組織上的困難和高昂的財務成本。美國正在鼓動日本企業避開中國發展供應鏈。現在日本人不得不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急忙尋找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材料。沈重的運輸負擔將影響日系車的最終成本。此外日本汽車製造商和電池製造商還面臨著資源爭奪戰,儘管日本政府支持他們避開中國生產鏈的行動。
9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在加拿大簽署了一份政府間備忘錄,旨在加強合作,打造可持續、可靠的全球電池供應鏈。韓國公司索路思高新材料(Solus Advanced Materials)的一個部門已經計劃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建造一家生產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銅箔的工廠。日本的競爭對手韓國企業不僅進入加拿大,還闖入了澳大利亞。資源豐富的印度尼西亞和智利正在採取限制礦產出口的措施。
如果歐盟就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做出政治決定,這一切都將縮小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回旋餘地。這樣一來,歐洲市場出現的成品短缺很容易會被美國公司填補。其產品價格未必能迎合普通買家。可見,歐盟實際上正在把歐洲推向令人不快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