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歐盟雙重標準的體現。 歐盟拿森林砍伐說事,說甚麼是關心環境,但如果需要的話,他們甚至會因為能源匱乏而在東德燒褐煤,儘管東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高得呈災難性。歐盟的立場沒有任何道理。他們還有一條政令——不能使用俄羅斯天然氣。 棕櫚油問題反應的是歐盟與不屈服於歐洲政治壓力的國家關係的矛盾。歐盟就可以因此對那些不加入孤立俄羅斯政策、在對華貿易爭端中不支持歐盟的國家進行報復。限制性措施被用作對這些國家施加壓力的又一手段,因為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來說,棕櫚油是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這是對沒有同歐盟保持一致的南半球國家精心考慮的報復。這對南半球國家的出口地位造成直接打擊,是歐盟在對他們施壓。布魯塞爾也在幕後暗示:在我們需要的事情上會更加包容,我們會盡量以某種方式取消這些限制。”
“自《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歐盟開始加緊落實碳減排問題,直到2015年前都一直鼓勵提高生物燃料佔比和促進生物燃料的添加使用。然而歐盟在2016年發佈《間接土地使用變化指令》後,開始限制生物燃料的使用佔比。隨後該事件愈演愈烈,正如報道所言,凡是破壞森林後建造的種植園所生產的農產品,都被認為是破壞環境。作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印尼在2019年底就歐盟的限制措施向WTO提起訴訟。目前歐盟每年進口棕櫚油的總量約達500-600萬噸,隨著成員國相繼落實執行棕櫚油生物燃料淘汰工作,對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出口無疑產生巨大影響。不過根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大型農場主提供歐盟所要求的環保證明似乎難度不大,主要受損失的可能還是小型農場主。”
“在剛剛落幕的第二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同表示將繼續推進有關棕櫚油的合作項目。實際上棕櫚油主要有兩方面用途,一是食用,二是工業生產。根據此次兩國企業間達成的協議,中國對馬來西亞棕櫚油進口量將增加一倍,至每年50萬噸。而中國是工業製造大國,經濟穩步增長。從這一角度來看,加大棕櫚油進口量對我國工業生產顯然是利好,同時這也能幫助馬來西亞對衝歐盟禁令帶來的損失,利好雙邊關係發展。另外,目前中國與東盟貿易失衡,中國順差較大。在這一情況下,從東盟國家比如馬來西亞或印尼更多進口地方優勢農產品,也有利於平衡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