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中國製造”在歐洲佔有率提升,德國“冠軍”地位不保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在歐盟進口中所佔份額持續大幅上升,中國製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德國經濟的優勢領域,對德國這一傳統工業大國造成壓力。
Sputnik
報告稱,自2020年以來,中國份額增長的勢頭再次大幅上升。從所分析的許多方面來看,僅在2020年至2022年這兩年,中國在歐盟進口中所佔的份額就擴大了,增幅與此前整整十年相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多。對於精密工業產品而言尤其如此,德國迄今一直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生產。
報告顯示,2000年歐盟進口的機械和汽車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有2.5%來自中國,到了2022年已經提升到13%。相較之下,德國製造的比例從17.7%降到15.5%,在中國佔比增加時,德國經常跟著下滑。
該報告的作者馬蒂斯(Jürgen Matthes)寫道,高昂的能源費用是德國製造在歐洲市場失去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報告指出,中國出口的成功很可能也是建立在廣泛的補貼基礎上的,這就提出了貿易政策應對的問題。
自2005年以來,德國在歐盟進口產品中的總體份額一直在下降,在許多複雜的工業產品類別中也是如此。在許多地區,這種下降趨勢最近有所加速。中國在其歐盟本土市場,以及在其傳統優勢領域,與德國經濟的競爭日益激烈。
報告稱,在汽車工業、化工行業和機械工程行業領域,德國在歐盟市場對中國的領先優勢正在日益縮小。在電氣行業,中國在歐盟進口份額中超過德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總體而言,德國的工業出口模式似乎搖搖欲墜。
韓國三成進口商用車為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