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鈎或成真?

自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執政以來,美中貿易、經濟和技術對抗已經持續多年。儘管現任美國政府不像特朗普那樣措辭強硬,並將與中國的脫鈎過程“美其名曰”“降低風險”,但正如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那樣,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本質上沒有絲毫改變。在今天的《外國媒體看中國》節目中,我們來看看為甚麼中美關係完全破裂雖然很遙遠,但同時又是一個可能變成現實的前景?
Sputnik
彭博社的文章寫道,當然沒必要把中美關係的斷裂看作是兩個還保持著關係或關係已經結束的人的關係的斷裂。在國際貿易中情況要複雜得多。斷裂過程是緩慢的,但兩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度仍在持續下降。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時正值自由市場理念鼎盛時期。2022年中美貿易額達6900億美元,對雙方都極為有利。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人們對全球化的信心開始下降。2017年特朗普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入主白宮。他指責北京經濟政策不公平,併發動了貿易戰,試圖通過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來平衡美中貿易。拜登也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 他下令制定新的法規,限制美國對一些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公司的投資。結果到2022年中國進口商品佔美國進口總額的比例下降至16.6%,而2017年(特朗普貿易戰開始前的最後一年)為21.6%。2022年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價值佔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從2017年的8.4%下降至7.3%。新冠疫情的現實告訴我們,全球化的供應鏈可能會被某些條件嚴重破壞,這反而可以推動兩國尋求關係的多元化。彭博社的文章最後寫道,美國企業很難取代中國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龐大工業基礎,因此兩國脫鈎的過程將是緩慢而艱難的。
中國希望東盟在大國博弈背景下發揮更大自主性
為甚麼世界領先製造商仍然依賴中國,英國《金融時報》給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該報寫道, iPhone 製造商儘管採取了把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的相應措施,但該公司的75%仍然依賴中國供應商。蘋果公司的承包商富士康 15 年前在印度進行首次投資,然而這家台灣公司約 100 萬名員工中,在印度至今只有 5 萬名。富士康公司稱,在印度目前年收入的100億美元,只佔公司收入的 4.6%,雖然已是 2021 年這一數字的兩倍多。富士康目前在印度擁有9 個園區和 36 家工廠。其生產設施主要集中在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該公司為索尼、小米和蘋果等客戶生產智能手機、電視和機頂盒。但富士康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它能否使其印度部門能有經濟效益。印度和越南都不可能像富士康在中國建立的擁有 10 萬名工人的獨立工業園區。大多數印度工人不願離開家鄉去外地工作並住在宿舍里。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最後寫道,中國仍將是大規模消費品的主要生產地,印度的生產雖然有可能會繼續擴大,但不會出現像中國這樣的大型中心。
美國是否能夠把盟友們強拉進針對中國的半導體戰爭中?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經濟放緩對美國企業產生了負面影響。 該報指出,中國經濟放緩反映在了許多公司的利潤上——從化工巨頭杜邦和陶氏化學公司到卡特彼勒等重型設備供應商。一些美國企業對北京宣佈的經濟刺激措施表示失望,並下調了今年在中國的銷售預期。一些公司警告,中國需求下降可能會對全球產生影響,因為其他地區的客戶也會感受到需求減少的負面影響,導致第三國訂單減少和收入下降。但與國內旅遊業等復蘇行業有關的公司處境要好一些。萬豪連鎖酒店報告稱,隨著中國國內旅遊業的復蘇,公司在中國的客房需求有所增加,目前每間客房的收入高於 2019 年。星巴克也報告稱,公司最近一個季度在華收入較上年增長51%。蘋果還公佈了所在地區創紀錄的盈利,包括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 中國對新冠零容忍政策突然結束後,其經濟的復蘇給企業帶來了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希望。但在短暫的經濟復蘇之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表現卻出現了惡化。儘管中國政府努力刺激經濟,包括降低利率,但經濟放緩還在繼續。製造業活動萎縮,出口下降,消費者信心依然脆弱,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更令人擔憂的是最新數據顯示消費價格異常下滑,進而引發了人們對大陸可能進入需求逐漸疲軟的螺旋式通貨緊縮的擔憂。《華爾街日報》最後寫道,儘管許多跨國公司對中國的復蘇速度感到失望,但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是近期最為疲軟的海外市場。
歐洲呼籲中國降低貿易壁壘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銀行在全國發起了縮小員工與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差距的行動,以響應政府的“共同富裕”倡議。 此舉是在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等投資銀行減薪之後進行的。消息人士稱,去年底以來中央紀委在多次調查中發現中國銀行工資系統存在貧富差距問題後,中國銀行啓動了工資管理制度改革的內部方案。 根據該方案,較低級別員工的工資上漲約10%-15%,而高層管理人員的工資則下調了類似幅度。有關改革已在銀行總部完成。該公司現在計劃在全國所有分行中實施這一改革。路透社稱,這一過程預計將在未來兩年內完成。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