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在加強打擊在北京看來對國家安全和統一構成威脅的個人。4月2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反間諜法修正案。《Vedomosti》採訪的專家們對這個在外界看來比較棘手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俄羅斯政治學家、漢學家瓦西里·卡申指出,過去幾年中國打擊間諜活動的力度逐漸加大,這不足為奇。 他說,顯然北京不僅會懲罰間諜,還會懲罰宣傳“台獨”的人。瓦西里·卡申認為,這無疑會加劇雙方的關係。聖彼得堡大學教授楊娜·列克休金娜則認為,這些修正案的先決條件之一是中國領導人清楚地認識到有必要解決台灣問題。北京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台灣在 2049 年之前“回歸祖國懷抱”。但是,到目前為止台灣方面還沒有任何與大陸統一的意願。 因此楊娜·列克休金那認為,現在中國領導層正試圖增加影響台灣的各種工具,以“讓其思考”走這一步的必要性。
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跌至 12.5 年低點,連續第七個月繼續拋售美國國債。為甚麼曾經是美國公共債務的最大持有者對這些投資如此迅速地失去興趣,《消息報 》嘗試回答這一問題。文章指出,問題不在於政治,而在於金錢——專家們對此表示同意。現在對美國債務的投資正在貶值。美聯儲關鍵利率的上升導致市場上美國債券的價值下降。中國央行的儲備價值故而也在下降。最有可能的是,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在中國投資組合中的成本下降所致,”公共股份公司RosDorBank PJSC 董事會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謝·維諾格拉多夫表示。中國問題獨立專家馬克西姆·羅曼丘克補充說,美國國債貶值導致中國資本流入其他發達經濟體,例如利率低於美國的歐盟和日本。儘管凍結俄羅斯國際儲備的先例最終削弱了人們對國債作為高流動性和高可靠性金融工具的信心,但中國儲備不太可能面臨類似的命運:因為中美兩國有著巨大的貿易和經濟相互依存關係。美中貿易在 2022 年達到近 700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德國可能會限制向中國出口用於製造芯片的化學品。鑒於兩國密切的經濟聯繫,這些計劃看起來很荒謬:對於德國來說,中國是其連續六年的最大貿易夥伴。顯然這是對美國向歐盟提出的倡議的回應——此前美國呼籲歐盟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生產技術。柏林的邏輯是甚麼,北京的反應又是甚麼——請看 BFM.RU 。歐洲信息中心主任尼古拉·托波爾寧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中德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來解釋,因此德國需要一項國家政策以便通過西方公司、企業的成就以及西方的技術創新來遏制中國的發展。但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解釋了舒爾茨能否繼續與中國保持“開放關係”。在他看來,中國習慣於從整體上考慮與德國的互動,國家間已經存在負面背景。幾年前當中國有意收購芯片工廠時,此筆交易被擱置了。如果就新的限制措施做出決定,那肯定會惡化貿易關係,甚至可能惡化政治關係。中國很清楚,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市場合作。這位俄羅斯專家認為,德國將退居次要地位。
觀察家們仍在分享自己對“後 COVID”中國的印象。中國汽車門戶網站專欄作家基里爾·米列什金講述了中國汽車世界在三年半的時間里所發生的變化。他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國明顯的汽車普及化,汽車數量明顯增加。但駕駛文化並未發生多大變化。提請其他駕駛員的普遍做法,即使在根本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也會按喇叭。 大量的輕便摩托車讓亞洲國家帶上了特有的色彩,就是摩托車的隨意無序。它非常有機地存在於大城市的喧鬧中——但不出事故,作者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原因也許在於監控攝像頭,它完美地逼迫司機遵守限速,還有道路的優良質量。基里爾·米列什金還注意到電動汽車的日益普及:特斯拉和比亞迪佔據著主導地位。就外觀而言,作者更喜歡中國的——它們看起來更有趣。他寫道,這也是很自然的,因為雖然埃隆·馬斯克在過去幾年只向粉絲們承諾新產品,但中國人每年都會發佈幾次新車型。總的來說,該行業在中國看起來相當發達:充電站數量眾多,而且沒有明顯的負載就是其證明。這意味著大量的電動汽車擁有較長的續航里程,因此它們可以輕鬆承受收費公路上 100-120 公里/小時的允許速度。俄羅斯人有一種誤解,認為跨界車構成了中國車隊的主體,但實際上,顯然到目前為止,各種類型的轎車以及各種尺寸的小型貨車在中國佔據著主導地位,它們在企業和 VIP 交通工具中非常普遍。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俄羅斯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