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來自兩個歐盟成員國德國和立陶宛的議會代表團開始訪問台灣。兩個代表團均由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率領。台灣官方消息人士特別強調,立陶宛國會議員將與島內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顧立雄會面,訪問“內政和防務”部門。
與此同時,德國聯邦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瑪麗-艾格尼絲斯特拉克-齊默爾曼表示,德國議員的對話者還有“政界和軍方高層人物”。 她說,在會談中代表團將討論台灣周圍的“危險局勢”,此次訪問本身就是“聲援被中國大陸視為自己領土的自治民主的標誌”。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西方在2022年底就表示了對台灣軍事政治的支持,並將積極利用這一趨勢。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專家說:“台灣已經陷入了西方的‘安全陷阱’。 西方會很高興玩弄、煽動並加深台灣的恐懼,故意說台灣還沒有準備好抵制大陸可能採取的行動,台灣是軟弱的。這將導致台灣政治領導人越來越依賴與外國安全夥伴的關係。德國和立陶宛議員與台灣人士就防務問題接觸不會成為公開話題,但目的是鼓勵台灣,嚇唬一下大陸政府。從目前的世界形勢來看,不排除西方與台灣在軍事發展、軍事技術轉讓、軍事發展數據和經驗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不僅可以讓美國專家,也可以讓歐洲專家參與台灣的防禦計劃,並將他們派往台灣。歐洲已經嚴重捲入不斷升級的新冷戰,許多政治力量將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煽動的與中國的全球對抗。”
北約前秘書長、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在 2023 年初訪問台灣期間就表現出了這種熱情。他敦促歐洲國家利用自己在處理烏克蘭危機中的經驗,通過與台北的軍事演習並與美國一起對中國實施“全面而深入”的制裁,幫助抵制中國對台灣的“進攻”。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預測,西方在國防和安全問題上與台灣合作日益緊密的表現將加劇台灣周圍的緊張局勢。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說:“中國大陸領導人不會對台灣與西方的軍事和軍事技術聯繫的發展和擴大視而不見。美國善於挑起對抗並向地緣政治對手施壓;它會利用台灣向中國施壓,包括把中國作為軍事領域的地緣政治對手對其施壓。歐洲的介入不是甚麼好事。台灣領導人以為,西方表現出的團結將緩解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而事實上這不僅不會緩解壓力,反而會導致對抗進一步加劇,因為西方與台灣加強軍事政治聯繫對中國大陸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如果台灣與歐洲加強防務聯繫繼續下去,中國大陸一定會採取比過去更具有實質性、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反制措施。”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楊勉教授預測,歐洲政客訪台次數將增加。
楊勉教授解釋說:“歐洲政壇長期有政客基於意識形態和對華偏見從事反華活動,大部分都是議會議員和卸任前官員。他們通過訪問台灣既能彰顯自己的存在,又能開展反華活動,同時還可以從台灣獲取一些好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無疑需要堅決抗議和抵制。雖然竄訪台灣這種行為會給中歐關係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歐關係,因為歐洲國家政府在官方層面仍然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今後歐洲政客竄訪台灣的情況或許還會隨著形勢變化不斷出現,比如在台海危機、兩岸關係緊張之際,或者西方加大對華壓力,甚至中國與歐洲某一國家發生矛盾時,這些政客會更加積極活躍表現。不管怎樣,這種態勢都是一股逆流,不是主要的發展趨勢,而且目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讓歐洲國家不敢官方放棄一個中國政策。只要政府不改變根本性的對華政策,這些反華政客也只能是折騰一下,刷一刷存在感而已。”
與此同時,中歐關係陷入新冷戰的危險也很現實,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在德國《商報》上撰文提醒道。這位中國大使說,德國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收緊對華戰略反映了冷戰思維。它們可能威脅到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吳懇大使警告說,德國打算在未來與美國等所謂志同道合的盟友更密切地協調對華政策,這說明德國政府正喪失其獨立性。這反映出德國在對華關係上完全依附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