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週三在柏林議會下院的一次演講中表示,“袖手旁觀的代價將高得無法比擬,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結束能源和貿易政策的失敗,這種政策導致我們單方面依賴俄羅斯,尤其是中國。”
此外,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柏林《南德意志報》組織的一次會議上說,沒有任何理由反對繼續與中國保持經濟關係,德國經濟現在完全不可能迅速脫離中國,但必須仔細審查中方在德國關鍵領域的投資,以杜絕這些投資帶來的戰略影響。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除了一些長期的成因外,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德國認為之前過度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因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而現在對華市場和供應鏈的依賴也會讓他們有這種所謂的“擔憂”。這種想法跟目前整個中歐關係和現在的地緣政治、經濟都有很大關係。
丁純強調,“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證明他很清楚德國不可能跟中國脫鈎,還是要堅持全球化,但這不代表德國不計劃降低對華經濟的依賴。德國會繼續實施全球化、多邊主義、自由貿易,不能完全對華脫鈎,但是要降低依賴,在大家都有共同利益的方面還是要繼續保持合作。”
據路透社此前看到的一份機密文件草案,德國外交部計劃收緊對與中國有深度關係的公司的規定,要求它們披露更多信息,並可能對地緣政治風險進行壓力測試。擬議的措施是朔爾茨政府正在制定的針對中國的新商業戰略的一部分。
該文件稱:“我們的目標是要求在中國有特殊風險的公司根據現有的披露要求,具體說明和總結與中國相關的發展和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評估受影響的公司是否應該定期進行壓力測試,以便及早發現中國特有的風險並採取糾正措施。” 有評論認為,這標誌著德國政府與前保守派總理默克爾領導下的柏林政策的背離。
不過,考慮到中德經貿合作十分密切,德國想要擺脫對華依賴將非常不易。中國連續六年成為德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由建交之初1972年不到3億美元增長至去年2500多億美元。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今年6月表示,中德合作之所以能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水平,根本上在於兩國合作的互利共贏本質。雙方也都從中受益,對華出口為德國創造近百萬個工作崗位,德國企業的對華投資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丁純主任也強調,世界經濟是互利合作的,而德國現在的做法有很明顯的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如果堅持這樣做,將損害德國自身的利益。
丁純說:“中德經濟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對雙邊都有好處,不是某一國對另一國的施捨。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了世界經濟發展,從德國利益出發是不應該對華脫鈎的。至於說要讓供應鏈、渠道多樣化,這本身是正常的,只要不把它政治化就行。如果違背經濟規律,不按照市場規律,而是用地緣政治的思維去思考,那麼肯定會對德國企業和德國經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目前,中歐關係發展得並不順利,此前已經歷經7年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批准程序,令處於法律審核階段的協定陷入困局。而在中歐關係的背後常常可見美國的身影。據彭博社10 月 31 日報道,美國官員正在與歐盟討論收緊對中國出口限制的可能性。消息人士稱,白宮建議,從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中“吸取教訓”,利用美歐在該領域的合作經驗,加強對中國的出口限制。據悉,在定於12 月舉行的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會議之前會討論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