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億美元補貼能幫助美國贏得與中國的芯片競賽嗎?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芯片法案》(CHIPS ACT),使其正式成為法律。根據該法,美聯邦政府將撥款520億美元用於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發展。然而,專家和業界人士對美國技術領先的前景並不太樂觀:該法含有極其令人不悅的附加條件。
Sputnik
有關該法案的討論是以加速度進行的。拜登政府堅持要盡快通過該文件。延誤一天就會擴大美國與其主要地緣政治對手中國之間的技術差距。拜登政府就是這麼說的,並敦促參議員們團結起來,在美國技術領導地位面臨威脅的條件下擱置分歧。
該法的實質在於,它為將半導體生產返回美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府激勵措施。儘管美國仍然是芯片製造關鍵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EDA Tools),但最終產品並非在美國製造。幾乎所有美國芯片製造商——英特爾、美光科技、德州儀器等,都在中國擁有獨資的或合資製造。多年來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滲透如此之深,幾乎所有的芯片製造商都在中國進行產品的封測。
最終讓美國在全球芯片產量中的份額不超過 10%,而東亞佔這些產品產量的75%。拜登簽署的《芯片法案》設定了增加美國在全球芯片生產中的份額的主要目標。為此計劃在未來五年撥出390億美元用於擴大國內芯片生產。美國商務部將另外獲得 110 億美元,用於幫助研發先進芯片的生產。最後,15 億美元將用於“公共無線供應鏈創新基金”。該基金將幫助當地電信公司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競爭。此外半導體公司將能夠獲得 25% 的投資稅收抵免。按照該法制定者的設想,CHIPS ACT 將為美國人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
美國做甚麼,芯片研產不至於輸給中國
英特爾或德州儀器等科技巨頭似乎應該是新法律的主要受益者:在接下來的五年里它們有充足的機會吸引公共資金——這對於資本主義美國來說是極其罕見的情形。然而,在該法案的聽證會上,業界代表對此表示懷疑。主要問題是,只能在一個條件下獲得公共投資:未來十年企業不應投資擴大在中國的生產。但對於大多數半導體公司來說,中國是其產品的主要市場。每年中國進口價值近 4000 億美元的芯片,比原油還多。美國製造商有充分的理由將產品的最終產量轉移到中國。首先,中國擁有完善的生產和物流基地。其次,靠近銷售市場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芯片不裝在海運集裝箱中,因此物流非常昂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認為,美國通過的這部法律與市場全球化的趨勢背道而馳。它人為地限制和打破在客觀市場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全球供應鏈,而這無疑會給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大的困難,而不是在困難時期支持它。王志民專家說:

“該法案不僅擾亂國際貿易市場,也有悖於美國國內的自由貿易原則,更不符合市場全球化趨勢。法案簽署的目的非常明確,即針對中國,無論是禁止對華投資還是不允許封裝檢測研發等。另外,美國當前想要聯合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組建‘芯片四方聯盟’,以遏制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但是實際上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分工有自己的市場規律,強行脫鈎只會打擊產業的長遠發展。”

王志民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
美國無論以何種手段遏制中國科技行業發展,都會直接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早在 2019 年,當美國首次對華為實施限制時,高通、英特爾、美光科技等公司損失了 100 億美元的收入——這是中國公司每年購買的電子元件數量。 自然出現一個問題:王志民專家指出,美國政府是否向半導體公司提供了如此多的補貼,以換取中國市場的損失?王志民專家接著說:

“我認為,該法案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不利於美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對相關企業而言,短期內看似獲得一定補貼,但是長期丟失中國大市場,也有損於企業的經營利益。而且美國想要芯片製造端回流本土,恐怕難度也不小。畢竟美國的製造能力較弱,勞動力成本頗高,市場整體呈萎縮態勢。但是目前在美國國內政治層面反華已經成為政治正確,這一趨勢很難被扭轉。”

王志民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
王志民專家承認,短期內美國採取的措施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將是非常不利的。在供應鏈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重拾技術保護主義自然會蔓延到整個世界市場。另一個問題是,即使美國政府願意為遏制中國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華盛頓將如何有效地抵制市場的客觀現實尚不清楚。白宮網站上發佈的關於 CHIPS ACT 的說明中舉了美光科技的例子:該公司承諾投資 400 億美元在美國開發存儲芯片的生產。說明中還指出,最終目標是將美國在全球存儲芯片市場的份額從目前的 2% 提高到 10%。相比之下:中國存儲芯片製造商長江存儲科技有限公司(YMTC)在兩年內將其全球市場份額從 1% 提高到 5%。根據市場研究和戰略咨詢公司Yole development pement (Yole)的預測,五年內僅長江存儲就將擁有至少 13% 的全球市場份額。
為何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不大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