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指出,對於廣大東盟民眾而言,中國首超日本,成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2019年進行的一項類似民調結果則恰恰相反:51%的受訪者當時投票給日本,48%投給中國。在疫情期間,東盟國家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貿易夥伴。對於貿易優先事項排列的這種變化,有幾個原因。
現任美國政府決定繼續走由奧巴馬提出但在特朗普時期被遺忘的“重返亞洲”路線。拜登最近的亞洲之行旨在讓東盟國家相信,美國可以成為不比中國差,甚至可以更好的合作夥伴。打著“共同的自由價值觀”、維護基於規則(即含糊不清的政治口號)的國際秩序的幌子,華盛頓試圖將東盟國家拉到自己一邊,包括迫使其減少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經濟力量中心向亞洲轉移之勢已經不可逆轉。
“當前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經濟中心是既定的事實,該地區既有發達國家,也有新興發展中國家,二者很難完全分離開。應該說亞太地區是一個綜合市場。當然,這項日本在東盟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也沒有問題,畢竟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不小,與東盟、澳大利亞和東北亞地區的經濟關係密不可分。雖然美國提出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但是一些相關國家也是RCEP的成員國。而印太經濟框架是無法與RCEP相比較的,因為該框架不涉及市場的相互開放,僅是建立一種供應關係和規則制度,並且是RCEP早已經在制定中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可能在雙邊關係和多邊關係方面還是會選擇對本國發展有利的態勢或架構,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與至少提議美國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多邊貿易協定的奧巴馬不同,本屆美國政府並不急於為其在東南亞的倡議賦予經濟內核。各方利益分歧太大。對美國來說,重要的是維持地緣政治霸權。但與此同時,面對國內經濟問題,美國社會的保護主義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亞洲夥伴期待已久的自由進入美國市場、與美國自由交換技術和數據,這一切對他們來說仍然是無法實現的夢想。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維持甚至加強其政治影響力的嘗試不太可能成功。專家陳鳳英說,畢竟,富有成效的雙邊和多邊關係的基礎仍是經濟和貿易。
“實際上貿易的背後都是國家政府在支持,貿易關係的良好有利於推進國家間的關係,增進信任和加強溝通。雖然政治關係的背後包括安全、經貿等多方面因素,但是經貿依然是關鍵的關鍵。當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難以分割,這也會進一步影響到國家間關係的走向。從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來看,我認為不必過於擔心政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