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Ten認為,價格暴漲的原因是天然氣價格上漲和烏克蘭局勢不穩,以及對可再生電能的需求高於供給。去年春天開始,天然氣價格上漲了2倍多。2021年秋季世界能源危機愈演愈烈,在烏克蘭局勢和布魯塞爾近期不斷宣佈須拒絕俄產能源載體背景下,價格上升趨勢還在持續。
有意思的是,歐洲政治家在生態人士的壓力下,將主要希望甚至不是寄託於核能,而是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和風能。綠色能源是總體趨勢,是理想世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點毋庸置疑。但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將傳統能源載體排擠在能源平衡之外。比如,電動車暫時用途較窄:僅在基礎設施發達的城市和氣候宜人的環境中,且綠色能源僅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才能使用。去年秋季發生的危機,恰恰是因為歐洲將過多的希望寄託於可再生能源上,但未考慮到夏季風少,無法生產足夠的電能。其結果是,只能用天然氣來發電,由此導致庫存快速減少,價格上漲。
中國也幾乎遭遇煤炭短缺的類似情況。地方政府為改善生態指標,關掉了煤礦和熱電站,儘管煤炭在能源平衡中佔比依然超過一半。結果伴隨秋天寒季的到來,很多省政府甚至不得不定量供應電力,企業進入夜班生產制,營商電費上漲。通過購買煤炭、電力和其它能源載體,其中包括從俄羅斯進口,才克服了危機。
中國根據情況得出結論:生態需求當然是重要的,也是需要的,但不能為了綠色日程違背經濟規律,盲目拒絕碳氫能源。重要的是,保持經濟發展需求和生態願景的平衡。因此,中國明白俄羅斯作為能源夥伴的重要性。目前,“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已在運行,2025年進入設計能力後的年供氣量將達380億立方米。經過蒙古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建設問題已在探討,年供氣量設計為500億立方米。今年2月普京總統訪問北京時,中俄還簽署了“遠東路線”的天然氣協議,年供氣量為100億立方米。
現在,很多歐洲國家在嘗試比賽,看誰能更快地放棄俄羅斯天然氣。布魯塞爾對俄羅斯採取的保護本國經濟的應對措施不滿,具體說來,用盧布支付所供應的天然氣。歐洲委員會認為,要求用盧布支付天然氣,是在破壞對俄制裁措施。另一方面,歐洲人沒有太多的解決方案:或者用盧布結算,或者不再購買天然氣。
目前,歐洲在積極向可再生能源過渡。需求巨大,但供給嚴重不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教授認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僅有政治意志是不行的,還要有相應的替代能源發電設備生產物流供應鏈。這是相當完整的科技領域,並非一日能夠建成。與此同時,地緣政治風險也增添了不確定性。
他說:
“我認為,能否實現可能還有待觀察,因為放棄油氣轉向可再生能源不僅是決心問題,還牽涉到相關的設備供應,以及風能、太陽能的開採水平、生產基地等事項,不是有想法就能夠實現的,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這一過程還取決於今後開採的實際成本的競爭性。實際上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國際能源的變局、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局都在演變當中,其中可再生能源的開採前景目前來看還不是非常清晰。”
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太陽能板生產方面邁出大步,前提是2000年代末,對該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太陽能板價格下降了10倍多。但北京明白,僅依靠可再生能源風險過大。因此,還在同時發展核能、水電和天然氣發電。中國計劃將水電發電量增加到380吉瓦,2025年前,還增加70吉瓦的核電。在此期限之前,才計劃逐漸淘汰煤炭發電站,總發電量僅為30吉瓦。
如果說,中國在努力但非常謹慎地向可再生能源過渡,而歐洲出於政治考量欲自斷後路。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2019年,歐盟電能總產量為2900太瓦,其中22%來自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不難計算,另有78%來自傳統能源。在此情況下不能忘記,歐洲能源載體中進口佔大部分。而且,約有23%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有些國家,比如德國的進口量甚至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