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確保自己免受外部經濟衝擊

面對國內外因素變化給經濟帶來的壓力,中國將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出此番表示。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認為,中國一方面在致力於全球經濟一體化,但同時又要確保自己免受外部衝擊。
Sputnik
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指出,中國將著力降低經濟對外依存度。同時也談到了增加對外開放,為中國市場的所有參與者制定統一規則。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佈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根據此份文件,工作將集中在幾個方面。其中包括刺激內需,確保自由流通,發展高效的生產和營銷網絡。文件概述的主要目標是,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南華早報》援引在華外商界人士的話稱,外商對這份公佈的文件仍持矛盾心態。一方面,文件中提出的目標和任務沒有絲毫新意。多年來中國一直表示努力為本國和外國公司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願望。如果這最終發生,歐洲商會的代表說,這將是絕對的成功,也是加強雙邊經濟合作的重要一步。
世貿組織將2022年世界GDP預期下調至2.8%
另一方面,許多人對減少經濟對外部因素依賴的內容感到困惑。外國企業還不明白這背後的原因。如果指的是加速進口替代和獨處趨勢,這可能會對貿易和產業合作產生負面影響。
自 COVID-19 大流行開始以來,中國一直在強調所謂的“雙循環”概念——刺激國內市場,發展國內供應鏈,擴大國內需求,同時保持與外部,即國外的聯繫。這一概念已成為對客觀現實的回應。面對尚未結束的大流行,供應鏈出現中斷。各國接連經歷新冠疫情的週期性爆發,而限制性措施並非同步。結果,在全球供應鏈中多處出現了瓶頸。這導致某些商品短缺、通貨膨脹、生產停工、業務低迷。包括餐館、旅遊業等在內的服務業遭受的損失最大。
現在中國正在經歷另一波感染。包括中國金融中心上海在內的許多城市被迫實施嚴格封鎖。自然這會給整個經濟、生產和物流系統帶來沈重壓力——不僅給中國,而且給全球。上海港商船的延誤導致貨物出港延誤,最終已經威脅到一些貨物的短缺。
面對這些困境,中國採取自我防範措施自然很重要。事實上,考慮到中國已經高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全球經濟健康如何也將取決於中國怎樣應對這些挑戰。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逯建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李克強總理談到中國將採取宏觀措施是有原因的。在他看來,中國政府推動的措施旨在履行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內承擔的義務。逯建專家說:
“我認為主要還是推動落實RCEP,因為這一協定包含的內容非常多,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少機遇,需要加以把握和利用。另外,預計可能還會出台一些非開放性的宏觀措施,但是具體內容有待進一步觀察。總體來看,雖然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但是中國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應該就會有所收穫。”
中國一再強調,不會將自己與世界經濟貿易隔離開來。北京正在減少禁止外國投資領域的數量。中國政府願使中國成為對外國投資更具吸引力的樂土。金融、保險等重點領域外資股比限制正在放開。同時在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影響下,美國挑起的去全球化過程(不妨想想美國單方面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或多年來試圖說服盟友拒絕與中國在電信領域),全球化的步伐自然也在放慢。但正如逯建專家指出的那樣,區域層面的整合進程正在加強。他說:
“近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是有衰退的趨勢。一方面美國自特朗普政府以來,更加渴望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銷售體系,升級自己的科技產品,另一方面疫情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外部因素。再加上此次俄烏戰爭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雖然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在衰退,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加深。我們可以看到,RCEP的達成、中國申請加入CPTPP都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加深的表現。至於今後全球經濟和力量的平衡將如何發生變化,我認為這還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不過中國渴望全球一體化的主觀願望和能動性不變。”
中國希望在某些行業實現技術獨立的願望也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但中國並不是技術“脫鈎”的始作俑者。華盛頓一直對中國公司施加限制,以保護知識產權為藉口限制其獲得技術。因此發展自身能力和基礎技術基礎正在成為一種戰略選擇。
按照目前的五年發展規劃,到2025年中國基礎研發投入將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遞增。到那時對有前景的技術行業的投資可能超過 1 萬億美元。同時中國也隨時做好了對外開放的準備,填補美國放棄多項一體化舉措後形成的真空。中國去年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此外中國還 計劃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DEPA),這意味著在數字貿易問題上協調並加強參與國間的合作。據 世貿組織估計,到2030 年通過引入數字技術,貿易將能以每年 2%的平均增速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正在努力將本國經濟融入最有前景的領域,進而大力推動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美國制裁促使金磚國家遠離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