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中國證監會的消息報道稱,中國將收緊對希望在海外市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的規定。根據新規定,此類公司首先必須向委員會註冊,委員會將檢查其活動是否符合多項要求,尤其是國家網絡安全要求。如果審計結果表明該公司不符合某些要求,則不會批准其境外上市程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問題有可能得到解決,包括放棄一些在外國首次公開募股時會帶來安全風險的資產或部分業務。新規同時強調,監管部門不打算全面禁止中國企業境外配股。監管機構目前發出的信號表明,沒有大規模禁令的計劃,政府針對企業吸引海外資金持靈活政策。中國政府的目的不是完全關閉大門,而是為吸引企業進入當地股市創造條件。滴滴在離開紐交所後表示,開始研究在香港IPO的問題。百度、網易、京東等其他公司已在香港進行二次配售,但尚未宣佈退出紐約。儘管如此,情況可能有變:中國公司也面臨來自華盛頓的壓力。 CNN 提醒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近出台了新規定,允許把那些拒絕向美國監管機構披露報告的公司摘牌。
面臨更嚴格監管的不僅僅是中國科技公司。美國立法者也在考慮對科技巨頭反壟斷監管的各種選項。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在《華爾街日報》專欄中寫道,官員們對懲罰大型科技公司的立場最為一致,不會有甚麼問題。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了五項法案,限制美國科技公司參與並購的可能,刺激數據兼容,促使其分解——即反對平台生態系統的發展。一方面,這些措施是為保護市場免受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的影響。但奧布萊恩警告說,此舉會使美國公司在面對中國巨頭時處於弱勢地位。這位前國家安全顧問解釋說,全球 20 家最大的科技公司中有9 家位於中國。中國政府已決定到 2025 年斥資 1.4 萬億美元發展國家龍頭企業——領先於進口替代先進技術 的公司。此外,所有這些技術都可以軍民兩用。如果中國在這場技術競賽中獲勝,它將塑造未來的技術格局。如果國會真的想對抗中國的強勢地位,它必須促進自己國家領頭企業的發展。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最後寫道,如何切斷中國公司對美國的資助也應該成為國家的優先事項。
顯然,在過去幾年里華盛頓出現了更多像奧布萊恩這樣的鷹派聲音。但也有人主張中美之間進行建設性對話。亞利桑那大學著名法學教授巴沙爾·馬爾卡維 (Bashar Malkawi) 在《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 的雜誌上討論了美中在 2020 年 1 月特朗普總統任期結束時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結果。巴沙爾·馬爾卡維回憶說,根據協議條款,中國本應在兩年內增加購買美國商品2000億美元,但現在,當協議到期時,中國只履行了62%的義務。美國會怎麼做? 巴沙爾·馬爾卡維正在分析第 7.4 部分——調節爭議的文本。根據該條款,美國可以單方面確定中國是否符合所有條件。它還可以自行確定對此回應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但中方當然也可以選擇在協議框架內採取反制措施,或者單方面退出協議。事實證明,在協議框架內解決爭端的機制本身就可能引發新的貿易戰。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協議履行多少,總比貿易爭端好,更比退出協議好。儘管按照馬爾卡維的說法,第一階段協議從其合法性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值得懷疑的。但這實際上畢竟屬於貿易管理——當一個國家承諾從任何一個賣家(在這種情況下為美國)購買更多商品時,拒絕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協議的細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特朗普不明白問題的本質。他認為這只涉及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儘管如此,儘管存在所有缺陷,但從某種意義上說,該協議還是成功的。中國承諾取消貿易和進口技術壁壘,開放金融服務市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歐亞評論》得出的結論是,華盛頓應恢復與中國的談判,並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現有問題,以盡量減少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中國的確在提高經濟開放度並消除對外國投資者的壁壘。例如,多年來中國的汽車行業受到嚴格監管,只有與當地合作夥伴成立合資企業,並將許可證和技術轉讓給它,才有可能進行外國投資。美國商業新聞門戶網站 CNBC 寫道,從 2022 年 1 月 1 日起中國政府將允許外國公司完全控制汽車的生產。也就是說,客運車輛的生產將成為另一個不受外資限制的行業。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明年中國汽車銷量預計將增長5.4%至2720萬輛。而客運板塊的增長將更大——同比增長約8%。可見,中國政府解除投資限制的決定應該會對希望在中國汽車市場分一塊蛋糕的外國公司產生積極影響。不過,CNBC 指出,中國仍有 30 多個地區對外資准入關閉著大門。
(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