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增速,最低為24%,今年錄得史上最低增速。而京東今年的交易額增速也低於2020年32.83%。
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今年“雙十一”電商平台的交易額增速放緩,與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4.9%,較前一季度7.9%的增幅收窄有一定關係。
他說:
“首先,國家一開始對疫情的預估是比較嚴重的,後來因為中國出口表現非常優秀,疫情對經濟衝擊減弱,這就使得我們有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跟與經濟表現有一定的脫節。其次,疫情使服務業受到較大影響,而服務業復蘇整體落後於製造業恢復的速度。現在服務業已經佔到了就業比重的約50%,所以服務業受到影響對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影響比較大。”
但李凱副教授強調,目前,中國正在積極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地方政府也在通過發放各類補貼刺激服務業。只是因為政府補貼跟“雙十一”補貼的內容有不同,且存在消費時間的不同步,因此補貼效果並沒有顯示在今年“雙十一”。
他說:
“接下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更加積極一些,可以看到,股市已經開始往上走,房地產前一段跌得很厲害,最近也開始有些穩定住了,恆大基本渡過難關,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正在逐步好轉,預計第四季度的GDP數據能夠恢復到較好的水平。”
此外,理性消費的理念正在中國盛行。中國社交平台“豆瓣”上有諸如“消費主義逆行者”“拔草互助協會”“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消費獲得快樂”等反消費主義的小組,總數約50萬人。
在小組的組規中寫著:“我真的需要它嗎? 我會為它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它的價格和品質相符嗎?我能等30天再決定是否需要它嗎?再問自己一次,我真的需要它嗎?”這些小組通過鼓勵人們思考消費的必要性,進而重新審視購物行為,主張物盡其用,反對浪費。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對於各大購物平台推出的雙11滿減和遊戲領紅包活動”,58.0%的人選擇“拒絕消費陷阱,只買必需品”,而“太燒腦且費時間,錢還沒省多少”佔30.2% 。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3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6.8%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在“雙十一”期間能做到理性消費。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表示,理性消費的理念的確對今年“雙十一”的消費熱起到較大的降溫作用。因此,儘管交易額增速有所放緩,但這並不代表人們的收入出現下降,“雙十一”的交易額並非中國宏觀經濟的風向標。
他說:
“第一,現在大家買東西都比較理性,之前‘雙十一’很多人買完就後悔,而今年很少看到有人去特別搶購甚麼東西。第二,這種購物節的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大眾來說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大的吸引力了,這也是人們逐漸理性消費的一種體現。”
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了一位曾經熱衷於在“雙十一”消費的“90後”,她表示,相比於前幾年的為這個購物節提早“做功課”“多平台比價”,現在她已經大大減少了非必需品購買。
生活在北京的李女士說:
“前兩年的‘雙十一’,我基本都要買將近3000元的東西。後來想想,那些衣服、鞋子、護膚品、化妝品根本不是非買不可的。看上去很低的價格也不是錯過一次就再也沒有了,每年的購物節非常多,甚至有時候不是購物節的日子,價格反而更低。只是當時容易在那種氣氛的‘慫恿’下衝動消費,總覺得大家都在買,不買好像就虧了,所以浪費了非常多。疫情之後,社交、旅遊都相應減少了,對化妝品、衣服的需求也下降了。今年的‘雙十一’我只買了像紙巾、口罩這些每天都會用的消耗品,加在一起只花了一百多。”
“雙十一”最早起源於阿里巴巴旗下購物網站在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淘寶商城促銷日”,現已演變成全行業一年一度的購物活動,及影響全球零售業的消費現象。“雙十一”的發起者阿里巴巴CEO張勇將“雙十一”稱為“商業界的奧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