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五角大樓第一任首席軟件官尼古拉•夏蘭(Nicolas Chaillan)在一周前離開美國國防部(DoD)的職位後首次接受採訪。他告訴媒體,美國未能回應中國的網絡威脅和其他威脅,而這使他的孩子們的未來處於危險之中。
在報道中,夏蘭聲稱,“在(未來的)15到20年內,我們都沒有與中國競爭的機會。現在,這已成定局;在我看來,一切已經結束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憤怒。”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許粲昊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各有發展優勢,目前來看,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是由美英加等國家引領,夏蘭的看法可以代表其一家之言,但或許較難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取得廣泛共識。談及中美各自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許粲昊教授說: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就開始進行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到現在已經發展了有50多年的時間,而這一領域的技術研究跟數學、統計密切相關,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性研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他們的歷史沈澱比較深厚。此外,美國還吸納了來自全世界的人才。”
“而對於中國來說,第一,中國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這非常很關鍵。第二,中國人口龐大,有超大的數據量,而數據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很重要,因為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都是基於數據進行研究。第三,中國的理工科人才非常多,且中國人在數學方面的基礎素養較高。第四,在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應用方面,中國可能在隱私這方面過於上綱上線的擔憂不會太多。”
中國國務院在2017年7月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目標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而據德勤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介紹,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位列全球第二。其發展驅動力主要來自計算力的顯著提升、多方位的政策支持、大規模多頻次的投資以及逐漸清晰的用戶需求。而與此同時,中國處於人工智能發展初期,基礎研究、芯片、人才方面的多項關鍵指標與美國差距較大。
因此,許粲昊教授強調,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國的優勢並縮小與美國在理論基礎等方面的差距,中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繼續堅持國家定下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操之過急。他說:
“政府提出的舉措都是非常好的,比如在各個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的學院、科研院所等。但從2017年到現在也只有4年多的時間,而這一領域的發展需要時間積累。在人才培養中,本科教育只是第一個階段,培養研究生要2~3年,而如果要培養博士研究生的話,還需要4年甚至更久,所以,這是一個需長期投入的事業。而且,這是一個全產業鏈的競爭,不是在某一個‘點’堅持三五年的時間就能夠實現完全突破的。”
國際數據公司IDC於今年6月發佈了《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研究報告-2020》。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在過去5年間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呈現出無可比擬的規模與速度。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到230.9億元人民幣,約為美國AI軟件市場規模的6成左右。
IDC強調,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市場平穩發展的動力是“政策驅動力十足”:新基建、國企數字化轉型、策源地、數字經濟政策發佈。行業企業進行產業智能升級的原生驅動力也促進了AI的廣泛應用。對於傳統的行業解決方案商、ISV,也需要新興技術對產品、解決方案進行升級迭代。諸多因素促進人工智能市場在疫情中仍然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