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視頻會談中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中國將與德國保持對話合作。對話合作的前提必須是雙方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李克強建議加強溝通交流以解決分歧。德國總理默克爾支持李克強的意見,並提議恢復人權問題對話。她指出,兩國政府就不同領域的問題定期進行對話磋商,這是一個良好的機制。
當天,第十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德雙方共有25位部長及近百家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經濟技術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李克強總理指出,目前在華的7000多家德國企業和在德的2000多家中國企業已成為兩國合作的“生力軍”,去年雖受疫情衝擊,兩國貿易額仍逆勢上揚,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41.5%,充分體現了中德合作的巨大潛力。2020年,兩國貿易額超過了2100億歐元,同比增長3%。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認為,政府磋商機制為中德兩國關係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勢態。他指出,在中歐關係中德國並非“異類”,而是“破冰船”,為中歐關係開創新的出路:
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強。中國對歐洲的影響主要通過與歐洲經濟大國的合作來實現,而非利用歐洲各國的經濟危機。中國與歐洲的經濟政治大國不斷發展合作關係。歐洲各國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應當會考慮這點。特別是中德間的緊密合作。其它歐洲國家將密切注視中德間的合作範例。當前,中歐關係正處於艱難期,德國的舉動並非“異類”,而是“破冰船”,為中歐關係開創新的出路。
與此同時,在昨天舉行的歐洲議會上針對該決議發生了激烈辯論,部分議員以中國對某些歐洲要人、學者及研究所的回應性制裁行為為由,妄圖撕毀歐中投資協定。某些議會成員甚至指責歐洲委員會的官員們不惜犧牲人權來換取與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商貿合作。
一些議員呼籲在中國撤銷制裁前暫緩歐中投資協定的批准程序,並作為最後通牒發佈。然而,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對這種威脅行徑的有效性表示懷疑:
中國不會對歐洲議會的言行太過注意。對於中國而言,中德兩國的關係、中德兩國的經貿聯繫更為重要。歐洲議員的言論更像是政治口號,而非最後通牒。這些議員們能向德國下甚麼最後通牒,更何況向中國下最後通牒?他們又怎能禁止雙邊投資、貿易往來以及經貿聯繫?西方的政治機構,特別是歐洲議會,總是在外部形勢壓力下隨意改弦易轍。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發現歐洲不得不推進中歐投資協定。
胡春春: 後默克爾時代將於今年九月下旬正式拉開序幕。就中德關係而言,我認為首先面臨的挑戰來自於德國內政。默克爾執政共計16年,德國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比較固化的政治格局。在她卸任之後,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德國政治領導力量或者主導思維的世代交替。根據本週德國的民調顯示,德國綠黨支持率位居第一。而綠黨提名的總理競選人貝爾伯克年僅40歲,這就意味著她的成長環境以及對社會和世界歷史的認知,顯然有別於默克爾這代人。因此後默克爾時代中德關係最大的變數取決於德國國內政治力量將如何重新組合。即使默克爾所在黨提名的候選人拉捨特能夠繼任總理,從過往的民調結果判斷,他可能也將是位弱勢總理,在執政方面需要讓渡一些主導權和議題給聯合執政的政黨。目前來看,聯合執政的政黨很有可能將是綠黨。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德關係將面臨一個調整期。
胡春春: 中德關係的整體格局變化離不開世界局勢。當今世界的三支力量(美國、中國和歐盟)此消彼長,此前由於特朗普破壞國際規則和提倡單邊主義,導致歐洲明顯產生了自主戰略的想法。而拜登政府上台後意圖回歸過去,加強與盟友的關係,來共同對付他認為的所謂21世紀的最大挑戰—中國。在這方面我們也能夠明顯看到,美歐關係在拜登時期有所緩和。因此美國力量對於今後歐洲及德國的對華態度將發揮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因為德國的下一代領導人無疑需要把德國傳統的跨大西洋盟友關係放在政治關係的第一位,那麼在這種條件下,他會如何處理對華的政治經濟以及人文交往,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胡春春專家表示,中德經貿關係的深度融合是形成穩固的經貿關係及投資額度的基礎。德國的任何政黨都不會輕易放棄:
胡春春: 另外,中德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為穩定且真誠的大國雙邊關係,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經貿關係的深度融合。我認為這是不容易忽視的一點。尤其在疫情期間,中德經貿關係不僅沒有後退,反而更進一步。中國已經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德國疫情期間經濟沒大幅度下滑也與其對華投資和貿易息息相關。無論如何這對雙方都是雙贏的局面,我想沒有任何一方願意輕易放棄。
中德雙方一致同意舉行新一輪中德高級別財經對話,以適當方式舉辦中德法治國家對話新一屆研討會。這些雙邊對話都將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雙邊關係的健康穩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