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重映成了電影院的絕佳解決方案。它有助於滿足觀眾去電影院的需求、支持電影院,並在即將到來的首映前檢驗觀眾的趣味偏好。著名電影評論家釋凡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說,電影院在放映艱難時期為自己留退路是“一種謹慎的做法”:
“現在放映新片,搞砸的可能性會很大,比如像《信條》、《花木蘭》,在中國的票房都不如預期了,這給好萊塢很大的震動,包括疫情之前有很多電影,像《勇敢者遊戲2》,第一集賣了六七億,第二集只賣了三四億,這就證明中國市場沒有那麼好打開”。
但按照何種原則選擇在中國重映的影片呢?釋凡認為,電影重映需要符合系列條件:
“第一,在中國發行必須要顯示政治正確,不能跟國家有敵對。第二必須要賣座。第三,演員或導演不能出事,不能跟羅曼斯波蘭斯基或者韋恩斯坦似的,直接坐牢了。第四,必須是觀眾喜聞樂見的片子,發行商應該也會給片源的片子”。
而且,通常在大屏幕放映前,所有電影都必須獲得中國國家電影局的批准。但重映時,製片廠不再需要花費與新電影一樣多的時間。
為甚麼《指環王》重映失敗而《阿凡達》重映成功?
但是,重映極受公眾喜愛的電影並不總是正確的公式。《阿凡達》(Avatar)重映幫助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中國獲得了額外3.7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創造了全球票房紀錄。然而,在重映高峰期,《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中第一部《指環王:護戒使者》(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卻只賺了4200萬元。
釋凡認為,“現在中國都是像《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紅花》這種女性情感類題材在大爆。我覺得古裝、戰爭、動作類的題材在中國已經玩不轉了。今年春節檔最差的片子是《侍神令》,包括這幾年比較好的古裝片《繡春刀》出了第二集才賣到2億多,這還算口碑比較好的。現在市場上撲的片子,大量都是古裝片,我覺得武裝片在中國市場已經走到絕路了,除非出現類似《指環王》第一部或者《臥虎藏龍》這種顛覆性題材的片子才能爆”。
中國電影《我的姐姐》的票房收入為3.5億美元,首映日票房甚至超過好萊塢新片《哥斯拉大戰金剛》 3000萬美元。
製片廠為甚麼需要重新電影重映?
重映並不是在大流行期間才發明的,而是此前就存在,當時電影院裡充滿了新電影,並沒有出現新片荒。為甚麼需要這麼做?實際上存在各種原因。
最近重映的電影《阿凡達》也是即將上映的續集的一種“熱身”,導演已經拍攝了整整三部續集。
但是,要重映電影並非易事。首先,您需要選擇一個好劇目。其次,如果這是一部老電影,但您想以4K和3D發行,那麼數字化可能要花費數百萬美元,而發行也不會帶來任何利潤。
觀眾為甚麼需要老電影?
如果電影製片廠和發行商的利益是可以理解的,那麼為甚麼觀眾願意在自己已經看過並可以在家重新觀看的電影上花費時間和金錢呢?俄羅斯著名電影評論家安東·多林在多次採訪中把去電影院看電影與去親赴巴黎看《蒙娜麗莎》相提並論,“從計算機顯示器上似乎也可以觀看高質量的《蒙娜麗莎》”。
同樣,對於許多老電影來說,這是吸引年輕一代注意力的好機會,他們從前根本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的放映廳中欣賞電影。
俄羅斯的老電影重映
俄羅斯電影市場很難在觀眾數量方面與中國電影市場相比。但是,像許多歐洲國家一樣,俄羅斯近年來出現了一種重映的整體時尚。這不僅與重映發行票房收入極高的影片有關,而且還與重映並非最受歡迎的節日電影有關。
在俄羅斯從事重映業務的包括“其它電影”公司(Inoekino)。公司負責人阿列克謝·巴任在接受城市報紙《村莊》(The Village)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在重映時“沒有偶然來的觀眾”。人們來到放映廳是為了享受氛圍和熟悉的電影經典,而不是坐著打電話或在一幫朋友中大笑。
“其它電影”公司平均會在70-150個城市中的150-250家電影院中組織重映。